笔趣阁

少年文学>重生七零相亲相错人 > 第一百九十一章 高度赞扬的邮件(第1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 高度赞扬的邮件(第1页)

“麟儿,社会影响和治理,你牵头!薪酬福利?不用编!把咱们工坊和主要协作点真实的、按劳取酬的计件方式和平均收入写清楚!把农忙灵活调整、管饭、年底分红这些‘乡土福利’也大大方方写进去!这才是真实!技能培训?把匠人下乡的培训次数、人数、照片整理好!社区贡献?修路花了多少钱,捐书买了多少本,写实!治理结构?就写我们是怎么开大会商量事,静文秋姐她们怎么带着大家干的!把解决协作点质量问题的过程写进去,这就是最好的冲突解决机制案例!”

“静秋,未来承诺和报告美化交给你!结合咱们的规划,写实在的目标:比如棉田有机质含量提升目标、工坊太阳能板安装计划、协作网络扩大并建立小型培训中心的设想……用朵朵的画、工坊的照片、棉田的影像,把报告做得有温度,有我们的样子!”

“王大娘和王老伯你们的任务最重!报告里的‘温度’,要靠你们和协作点妇女们的真实故事来填!麟儿会来采访你们,把你们怎么教徒弟、怎么种地养地、怎么觉得日子比以前好了的心里话,都告诉他!这才是报告里最值钱的东西!”

思路清晰了。

这份报告,不是迎合,而是自信的表达!

用真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条扎根于乡土、充满人情味的可持续展路径——一条属于“粉黛工坊”的独特路径。

任务分配下去,整个村子都进入一种新的忙碌节奏。

敦敦在棉田和工坊里穿梭,设立简易的观察记录点,培训几个半大孩子帮忙记录虫情“签筹”和浇水“桶数”。

麟儿带着月儿和小翠,拿着小本子,走家串户,坐在炕头、田埂,听王大娘讲教徒弟的趣事,听协作点的妇女算增收的账,听王老伯讲养地的“土道理”,忠实地记录下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语言和数字。

沈静秋则开始构思报告的框架,将冷冰冰的“要求”转化为能容纳桃源村故事的章节,并拉着朵朵一起设计封面和插图。

王大娘她们在工休时,也聚在一起,回忆着匠人下乡时那些感人的瞬间,商量着怎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最真切。

一天傍晚,麟儿采访完王老伯回来,记录本上除了数据,还多了一句话,是王老伯抽着旱烟说的原话:

“啥叫‘可持续’?俺看就是,地越种越肥,虫越治越省心,后生们有活干、有钱挣、有盼头,老祖宗的手艺没丢,还能传下去!这日子,它自己个儿就能往下走,这就叫‘可持续’!”

麟儿把这段话念给沈静文听。

沈静文眼眶热,拍案叫绝:“写!把王伯这段话,原封不动写进报告的开篇!这就是我们‘粉黛’的可持续展观!”

报告的撰写过程,像一面镜子,让桃源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未来。

那些曾被视为“土气”的经验和人情味,在“可持续展”的框架下,闪耀出独特而珍贵的光芒。

当麟儿将王老伯那句朴实却充满哲理的话敲进电脑时,他意识到,这不是一份冰冷的文件,而是满载农人情怀的誓言。

麟儿在邮件送键上点击的瞬间,工坊里仿佛按下了一个无形的暂停键。

忙碌依旧,但每个人心里都悬着一根弦,目光总是不自觉地瞟向办公室的方向,等待着来自大洋彼岸的“判决”。

日子在等待中流逝。

nordiccrade那边关于五万套“粉黛·初”礼盒的交货确认和批货款已到,缓解了工坊的资金压力,但那份报告的回音却迟迟未至。

最初的期盼渐渐被一丝不安取代。

是不是报告太“土”了?

不符合国际标准?

那些“签筹”、“桶数”、“大概”的描述,是不是显得不专业?

就在这份忐忑几乎要凝结成实质时,一个寻常的午后,沈静文的邮箱终于跳出了索菲亚女士的邮件提示。

主题:

re:粉黛工坊年度可持续展报告-非凡!震撼!典范!

沈静文的心猛地一跳,迅点开。

亲爱的沈,以及桃源村‘粉黛工坊’的所有朋友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