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商业性的剧本有着一套流程化的模板,研究市场,打造时下受欢迎的主角人设和cp模式,抓住观众的爽点和痛点,再合理填充起承转合的剧情,这套模式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流水线工程。
市面上这类模板层出不穷,姜颜林最缺钱的那段时间也开了个小号去捞快钱,得益于她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她本身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天赋,几乎是一击命中,大捞了一笔。
但很快的,姜颜林就意识到,这种模式是不会长远的。
时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市场还未严重饱和,经济还未遭受冲击和重创时,捞快钱也不那么容易。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其中的商机,大批因各种原因涌入市场的人瓜分着本就不大的蛋糕,那么激烈的竞争下,什么都是举步维艰。
更重要的是,姜颜林在openai横空出世的那一年,就已经提前意识到,下沉市场即将是人工智能的天下。
捞快钱这条路,只能走很短的一段。
那一年chatgpt火遍全球,姜颜林的心情却不太美妙。
韩叙那时还未正式结业,他的藤校院校生身份能直接申请gpt-4的api权限,于是姜颜林通过他的身份,提前得到了gpt-4的内测使用体验。
一周的反复测试让姜颜林确信,人工智能的进化是势如破竹的。
在简单的思想钢印之下,gpt-4就已经能做到模仿人类给它设置的任何人设,一问一答,都毫无破绽。
于是在测试结束之后,姜颜林毫不犹豫地再次调整了职业方向。
越是流程化的工作,越容易遭受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冲击。
姜颜林花了一点时间,慢慢摒弃了所有套模板的工作,那些捞快钱的项目做完一个算一个,而主要精力则是转向了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领域。
那就是无法粗制滥造的、饱含人类精神文明的果实。
尽管全世界的文化工业都面临着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但这世上依然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坚持最本真的表达。
语言,文字,是亘古不变的文明基石。
而故事,是这块文明基石上刻下的、关于人类的前世今生。
姜颜林坚信,人类的创造力是没有上限的。
也绝对不会被彻底替代。
所以她不再接太多新的流水线项目,该赚的快钱早已经赚够,姜颜林调整了方向,开始一点点接洽那些不怎么赚钱的项目。
人脉和履历都是要慢慢积攒的,但能力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目了然的。
姜颜林花了不短的时间,才让自己从“迎合市场”的思维惯性里解脱出来,一点点找回最本真的表达欲望,与纯粹的创作欲望。
她知道,每当自己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做到。
但摒弃了流程化的方式后,骤变的难度也是肉眼可见的。
一个人的灵感与创造力并不真的源源不断,姜颜林的那些从事游戏行业的朋友告诉过她:“当项目时间紧,预算低,上面要求你一个月就要做完十倍的工作量时,你不可能再有时间搞原创。有时候领导还直接拿一个样本给你,就得照着抄呢。”
所以都是同行抄袭同行,今天你家做我家的素材库,明天我也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