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部分时间看似在懒散地听讲,手指闲不住地转着笔,但每当老师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他却往往能很快地反应出思路,甚至有时会提出另一种更简便的解法。
课上进行随堂练习,谢聈很快完成了基础题,开始攻克最后一道拓展题。
这道题需要巧妙的参考线添加和比例转换。谢聈凝神思考,在图形上轻轻比划。
突然,旁边伸过来一根手指,指尖点在他草稿纸的某个点上:“这里,试试连接这个点和这个点,再用相似。”
谢聈一愣,顺着商寄的提示一想,思路果然豁然开朗。
他下意识地按照这个方式解了下去,很快得出了答案。
解出题目的成就感刚涌起一点,立刻被一种微妙的别扭感覆盖。
他居然被商寄提示了?
“看来优等生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嘛。”商寄托着腮,歪头看着他,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调侃。
“……多事。”谢聈低声回了一句,但还是在那个步骤旁边用小小的字标注了一个提示点,然后迅速翻过了那一页,仿佛这样就能掩盖刚才接受帮助的事实。
商寄轻笑一声,没再穷追猛打,转而继续在他的本子上画他的抽象派作品。
上午的课程一节接一节。
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朗读课文段落。
轮到商寄时,他吊儿郎当地站起来,用一种夸张的、抑扬顿挫的戏剧腔调朗读,引得全班窃笑,语文老师哭笑不得地让他坐下“好好体会文意”。
谢聈则用他清晰、平稳、毫无波澜的语调获得了老师的点头认可。
英语课上,分组对话练习。
由于是同桌,谢聈和商寄自动成为一组。
商寄的口语出乎意料的地道流利,虽然用词偶尔随意得像在聊天,但发音和语调都很自然。
谢聈的英语更书面化,语法精准但稍显刻板。
两人的对话听起来有种奇异的割裂感,却又莫名地能接上对方的思路。
物理课是下午第一节,容易犯困。
老师是个激情四射的中年男子,声音洪亮,喜欢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讲到一个小球碰撞的演示实验时,老师需要一位同学帮忙。
“那位靠窗的同学,对,就是你,看起来精神不错的那个男同学,来帮个忙!”物理老师指向商寄。
商寄一下子来了精神,几步跨上讲台,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仪器。
他动手能力极强,不仅完美完成了老师要求的步骤,还顺手调整了一下仪器的角度,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很好!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和动手嘛!”物理老师不吝称赞。
商寄带着一脸“小意思”的表情走下讲台,回到座位时,故意朝谢聈扬了扬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