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签字:谢有弛
——
记录条目:002
日期:蓝星413年7月20日
实验对象:引(男,28周岁8个月)
目标基因:Pangen基因(第2版),附加引入“神经滤波”合成基因。
改造目的:在激活Pangen的同时,通过“神经滤波”基因抑制部分冗馀感知输入,减轻大脑认知负荷。
操作概要:双基因共转导流程。滤波基因啓动正常。
观察结果(72小时):
·初期效果显着。对象情绪稳定,并能准确描述出隐藏实验员的情绪状态(焦虑丶平静)。
·第60小时,滤波基因因未知原因失效。Pangen基因的信息洪流再次冲垮对象意识。
·副作用:暴躁与情绪失控复发,并伴有强烈自残倾向。
结论:“神经滤波”方案治标不治本,且稳定性不足。
研究员签字:赫尔加
——
记录条目:003
日期:蓝星413年8月15日
实验对象:引(男,28周岁8个月)
目标基因:Pangen基因(第3版),采用低剂量慢病毒载体进行长效丶温和表达。
改造目的:尝试以“涓流效应”而非“洪水效应”激活基因,给予大脑更长的适应时间。
操作概要:注射过程顺利,对象生命体征平稳。
观察结果(120小时):
·基因表达缓慢上升至基准线的120%,并趋于稳定。
·未出现前期的剧烈情绪副作用。对象表现平静,但报告有“高度直觉”,能闭眼指出房间里移动的物体(超感官知觉)。
·新副作用:对象表现出极度的情感疏离和快感缺失,失去了对食物丶社交等一切活动的兴趣。
结论:温和激活Pangen基因似乎会迫使大脑为了处理信息而重新分配资源,牺牲情感以换取认知。
研究员签字:谢有弛
——
……
一共进行了八次实验,每一次实验的副作用都那麽令人难过。
喻风铭拿着报告的手迟迟没有翻动下一页,沉默了很久。
原本红着眼眶的梁雨林再次忍不住流泪,断断续续地说道,
“我知道丶我哥丶他丶他为什麽要参加这个项目。”
“他丶想给爸妈丶筹钱治病。”
“但是他为什麽不告诉我们啊。”
“如果我们当时知道就好了,他总是什麽都不跟我们说,总是这样。”
“如果爸妈知道,一定不会让他这麽做的。”
梁雨林哭得伤心极了。
喻风铭沉默地给她递过纸巾。
梁雨林抽噎着说,
“我一定要起诉这个研究所,当年我哥给我留下的钱我一分都没动,我一定要起诉他们,这笔钱也是证据。”
梁雨林的眼泪怎麽也止不住,反反复复说着,
“我一定要起诉他们,我要起诉他们,如果没有他们做这项实验,我哥不会走到那一步的,我永远相信他。”
萧啓看着他妹妹哭泣的神情,心如刀割。他以前太年轻,太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能扛起一切,殊不知这对于爱自己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挽回的伤害。
梁雨林像把喻风铭当做救命稻草一样,
“喻检察官,这是你的专业领域,你坦诚的告诉我,我胜诉的几率是多少?”
喻风铭依然沉默。
梁雨林抽噎着擦干眼泪,眼眶更红了,眼睛都哭肿了。
在场的除了喻风铭,萧啓也算半个专业人士。在司法诉讼中,其中程序正义这一原则要求证据来源的公开性和可证明性,如果只有这份来源未知的合同资料和实验数据,就算所有信息都对得上,也不能够称作有效证据,可能连开庭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