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
那块被特殊对待的焦黑残骸,以及凌寒当时过于激烈的反应,像一幅定格画面,反复在秋雨的脑海中回放。它与“零号构件”这个代号一起,构成了一个模糊却充满不祥暗示的拼图核心。她几乎可以肯定,凌寒的变化,与这个神秘的“构件”及其在试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
这种认知并没有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反而像一块沉重的铅块压在心口。因为她意识到,自己触及的,可能是一个被严格封锁的丶涉及最高机密甚至潜在危险的领域。凌寒的疏远和冰冷,或许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选择,更是一种出于责任丶或者说,是一种保护性的隔离。
理智告诉她,应该止步。好奇心,以及那份对凌寒境遇无法割舍的关切,却如同藤蔓般缠绕着她,驱使着她继续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机会很快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基地决定对上一次试验进行全面丶系统的技术总结,并汇编成内部参考资料,为後续研发提供支撑。这项工作由理论组和工程组共同抽调人员成立编撰小组完成。或许是考虑到秋雨在前阶段数据分析中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致,陈教授将她列入了小组名单。而工程组那边的负责人,毫无悬念,是凌寒。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有大量不可避免的丶近距离的接触。
第一次编撰小组会议,气氛就有些微妙。会议室里,秋雨和凌寒分别坐在长桌的两端,仿佛隔着一条无形的楚河汉界。其他几位成员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两人之间不同寻常的低气压,交谈都显得格外谨慎。
讨论到“装置整体结构可靠性评估”这一章节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个关键部件的表现。当轮到讨论那个秋雨暗自标记为“可疑”的部件时(在公开资料中,它只有一个普通的代号“K-7”),凌寒的陈述变得异常简洁和……规避。
“……K-7部件在试验中承受了设计载荷,整体结构完整,功能符合预期。”他用毫无波澜的语调念着准备好的结论,目光始终落在面前的稿纸上,避免与任何人对视。
“符合预期?”一位来自理论组的老研究员推了推眼镜,提出疑问,“但是从三号监测点反馈的数据来看,K-7在冲击波峰值阶段的局部应变率,似乎超出了我们之前模拟的上限,虽然最终没有失效,但这种偏离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模型还存在考虑不周的地方?是否需要对其材料的瞬态本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
“模型是理想的,实际工况存在不可避免的扰动。”凌寒打断了他,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断然,“K-7的响应在安全裕度之内,没有必要进行无意义的过度分析,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他的态度异常强硬,甚至有些失礼,与平日里那个虽然沉默但始终保持着专业素养的凌寒判若两人。
秋雨擡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他。她注意到,在说这番话时,他垂在桌下的手,无意识地握紧了,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在紧张。他在隐瞒。
“凌寒同志,”秋雨开口了,声音清晰而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回避的力量,“科学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不可避免的扰动’背後的规律,完善我们的认知。K-7的应变数据确实存在异常,即使没有导致失效,弄清楚其原因,对後续的设计优化至关重要。我认为王老的提议是合理的。”
她的话合情合理,站在纯粹的技术立场上,让人无法反驳。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凌寒身上。
凌寒终于擡起了头,目光与秋雨在空中相遇。那一刻,秋雨清晰地看到他眼底翻涌的激烈情绪——有恼怒,有焦急,有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困兽般的挣扎,但更深处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恳求?
他在恳求她不要再问下去。
秋雨的心像是被什麽东西狠狠揪了一下,疼痛伴随着更深的疑惑蔓延开来。到底是什麽,让他宁愿违背科学精神,也要竭力掩盖K-7部件那细微的异常?
“相关数据和分析,工程组会进行内部复核。”凌寒避开了她的问题,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最後的丶强硬的坚持,“在未得出明确结论前,不建议写入总结报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这是工程组的决定。”
他以小组负责人的身份,强行压下了这个话题。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大家都看得出凌寒的态度异常,但基于他以往的威信和工程组确实对部件有更直接的了解,没有人再继续坚持。讨论转向了下一个议题。
但裂痕,已经清晰地産生了。
不是在于工作的分歧,而是在于那种无法调和的丶一个拼命追问真相丶一个竭力掩盖秘密之间的根本性冲突。
会议结束後,凌寒第一个起身离开,脚步匆忙,仿佛一刻也不愿多留。
秋雨坐在原地,看着他那几乎是逃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自己可能触碰到了他极力守护的禁区,她的追问或许会给他带来麻烦,甚至危险。但放任一个可能存在的技术隐患,或者一个压得他喘不过气的秘密不管,她同样做不到。
接下来的几天,编撰工作在这种别扭而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秋雨没有再公开质疑关于K-7部件的结论,但她开始利用编撰小组的权限,更加系统地调阅与K-7相关的所有边缘资料,包括它的采购记录(只有代号和批次)丶初期测试报告(数据经过大幅简化)丶以及历次检修的简要记录。
她发现,关于K-7的记录,总有一种刻意的“干净”,缺少其他部件那样详细的丶甚至包括失败案例在内的完整技术档案。它就像一个被精心擦拭过的点,存在于庞大的技术体系之中,却隔绝了所有深入的窥探。
这天晚上,秋雨又一次在资料室加班。她找到了一本数年前的丶关于特种材料抗冲击性能评估的旧会议论文集。在翻阅其中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时,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脚注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条脚注提到,某种代号为“γ-核心”的新型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可能会引发“非典型能量共振”,并引用了一份未公开的内部研究报告编号。
“γ-核心”……“零号构件”……“非典型能量共振”……
这几个看似不相关的词,在秋雨的脑海中猛地碰撞在一起,迸发出令人心惊的火花!
难道……K-7部件,或者说“零号构件”,使用了这种特殊的“γ-核心”材料?而试验中观测到的那个微秒级能量脉冲,并非测量噪声,而是这种“非典型能量共振”的体现?!凌寒如此竭力掩盖,是因为这个现象可能预示着某种潜在的丶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巨大风险?甚至……可能与试验後他眼中那深切的悲恸有关?
这个推测让她不寒而栗。
她猛地合上论文集,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如果她的猜测是真的,那麽凌寒所背负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秘密,而可能是一个关乎无数人安危丶甚至足以颠覆之前所有成功定论的丶可怕的事实!
她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资料室里陈旧纸张的气味,此刻闻起来如同腐朽的预兆。
她该怎麽办?
继续追查下去,可能会揭开一个谁都无法承受的真相,可能会将凌寒推向更危险的境地,也可能会毁掉无数人用热血和青春换来的荣光。
可若装作不知,那个潜在的隐患,那个压在凌寒心头的巨石,又将如何安放?
裂痕,不仅在她与凌寒之间,也开始在她对事业的忠诚丶对真相的追求丶以及对那个沉默男人复杂难言的情感之间,狰狞地蔓延开来。
窗外,戈壁的夜风呜咽着,像是在为这深水下的暗流与抉择,奏响一曲悲凉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