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三年後1
宽敞的办公室回响着键盘敲击声。明明有几十来号人同处一室,却连一句说闲话的杂音都没有。俨然高考考场,所有人都忙于最後冲刺,无暇顾及其他。
去总经理那儿开完简短的例会後,我回到工位,唤醒电脑,重新检查了一遍《波尔卡上海国际珠宝展》的标书文件细节。两天後就是决定成败的招标会了。身为小微企业,我们公司这两年的营业额谈不上稳定。如果能顺利签下这笔合同,不但能覆盖掉一整年运营成本,身为直属负责人,我在公司的地位也将更加接近于核心。
问题是时间太赶了。一周前总经理才通过关系得知这个案子,并匆匆决定接下。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其他两家广告公司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充足准备。为了弥补落下的进度,一周来,包括我在内的整个团队每天都加班到深夜。
即使如此进度仍然赶不上。作为负责人,我早已忙到焦头烂额的地步。这时手机突然响了,陌生的来电号码。本不想接的,却又担心是哪个客户打来的,还是按下了接听键。
女人的声音,“您好,这里是吴都市湖岸区派出所……”
又是诈骗电话!我直接掐断,但对方死缠烂打,陆续重播了四五通。
我恼怒地再度接听,打算破口大骂发泄情绪。但对方准确报上我的姓名和户籍,并强调自己确实是公安局的。如果不相信,可以拨打报警电话查询。
“忙着呢,没工夫陪你们这帮骗子瞎耗。”我打断她的话,“换个目标吧。”对面的声音却依然冷静,“还记得‘录像带杀人案’吗?”
好多年没听过这个词了,我不由得愣住了。那是什麽时候的事了?记忆里的时间纠缠不清,找不到可以测量的标尺。
“那起案件有了新进展。希望您能配合调查,回答几个问题。”
“这都多少年了,十三还是十五年?你们还没放弃调查啊。”我察觉出自己的声音异常干涩。
“这是我们的职责。”
我想起刑侦电影里的情节,“不是说案件都有追溯期的吗,如果超过十年还是十五年,就无法再起诉了。”
她笑了笑,“国内是没有案件追溯期这种说法的,只要是立过案,我们都会永远追查下去。”
“好吧。”我从工位起身,压低声音前往楼梯间,“想问什麽就问吧。”
“电话里不行。想和您见一面,当面问。”
“喂喂,我可没空去你们吴都市。”
“不需要那麽麻烦,您目前长居上海吧?我们刚好要去那边查案,明天一早就到,约个您方便见面的时间和地址就行。”
我长叹了一口气,“不是我不想配合,可这两天工作实在太忙,抽不出空。而且那起案件我也所知有限,当年在局子里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更多的一句也交代不出了。麻烦你们回去翻一翻落灰的卷宗档案好吗?”
“我们也是在做本职工作,希望您能理解。”女人的语气依旧不急不躁,“如果时间上不方便,我们也可以直接去您的公司聊,不耽误多少工夫。我们都穿警服,证件也有,您不用担心是诈骗。”
“不,拜托了,别来公司……”如果被警方找上门,公司里的流言蜚语肯定少不了,我无奈地活动脑筋,“这样好了,明天下午三点我要去公司附近的印刷店取打印好的标书,就在那见面好了。”
我报上印刷店的地址,对方道声“谢谢配合”,挂断电话。
隔天,我提前十分钟赶往印刷店,发现店门口早已停了一辆警车。车身的漆面很旧了,也没亮警灯。一个年轻的络腮胡警察从驾驶座出来,招呼我上车。
他打开後排的车门,我按指示钻入车後座,身旁坐着一名中年女警,她的脸上透出神经性的疲劳,像是连续几晚没睡好一样。她对络腮胡说了声,“辛苦了,想和他单独谈谈。”後者点点头,关上车门,在不远处的马路牙子上抽起烟来。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乘坐警车。小时候曾搭过一两次父亲的便车,但在车上接受讯问是头一回。父亲曾说过,警车後门的结构与一般车辆不同,有特殊的上锁装置。一想到只要身旁的女警不帮忙开门,自己就无法逃脱,奇特的压力感就传遍全身。
“上海的路还真堵呢。我们上午就到了市郊,结果到你这开了足足四小时。”她望着窗外,“这麽多车,光是看着就头晕。你习惯得了?”
没想到开场白是闲聊,我微有迟疑才作出回答,“算是吧。在这里能坐地铁就绝不要开车,那样反而快些。”
“原来如此,学到了。”她钦佩似地点点头,“不愧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你是大学毕业後来上海的?”
“高二就来了。”
“哦,借读的?你父母挺舍得花钱的啊。”
“不是的,我母亲本来就是上海人,离婚後回娘家了。”
“原来如此。”她连连点头,“按时间推算,是案件发生後半年内的事情吧?”
我感到脊背发凉,眼前之人竟对自己的年龄档案了然于胸。没人会享受这种被窥探隐私的感觉,我岔开话题,“说到案件,你们在电话里说有新进展?”
“算是吧。啊,有点冷呢。”她摇上车窗,当着我的面取出一支录音笔,按下录音键,“你还记得郑坤这个名字吗?”
有一瞬间,我以为他们什麽都知道了,但随即察觉到女警官正观察着我的表情。仔细一想,被郑坤胁迫,因此阴差阳错认识李子桐的过程,我都在当年的审讯里交代了。查卷宗时发现这个名字也没什麽奇怪。
“记得啊,当年我可是被那人欺负惨了。他有作案嫌疑吗?”
“目前只是假设。当代的鉴识技术日新月异,时不时地需要对被束之高阁的旧日悬案重新加以检视,新技术会带来新的证物丶新的推论。上个月,利用新一代采集技术,我们意外的从“录像带”案的某件关键证物上采集到了一枚陌生的指纹。录入系统後,竟和数据库里一个有犯罪前科的男人匹配上了,那人名叫郑斌。”
有道电流串联神经,我随即想起那是某人的真名,话语脱口而出,“瘪四。”
“没错,看来你对郑坤的家庭情况十分了解啊。”
“把我当手下使唤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把自己父亲坐牢的事迹拿出来吹嘘,被迫听过太多遍了。”
“原来如此,要是能早点来请教你就好了。刚发现这条线索时简直毫无头绪。过去这麽多年的调查中,李氏夫妇的人际关系早被彻底排查过了。郑斌与他们毫无联系,说句八竿子打不着也不过分,谁也想不通他是怎麽牵扯进这起案件的。直到调研亲属关系时才发现,有这麽一号叫郑坤的人物。他与你,与李子桐,与音像店都有联系,而且恰巧是郑斌的独子。”
我“嗯”了一声。
“还有更巧合之处呢!第一,郑斌刚好在案发前夕出狱了。第二,城关市警方当年曾发布过一张嫌疑人的模拟照片,与他的相貌十分相似。”
我没出声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