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琦满脸难以置信,脱口而出:“广陵王殿下?”她完全没察觉到,萧翌究竟是什么时候来的,此刻竟就站在自己身后。萧翌身着天青锦袍,金线绣就的云纹在暮色里仿若流动的光影,金镶玉的腰封与玉带钩折射出冷冽的弧光。他身姿挺拔,恰似那“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的俊美公子,在这广袤天地间,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张亦琦一时看得有些出神。
“咳咳”,萧翌不悦地轻咳两声。他还是头一回被人这么近距离直勾勾地盯着,浑身不自在。
张亦琦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竟看入了迷,不禁懊恼万分,心里直骂自己色迷心窍。
萧翌依旧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她,脸上的表情意味深长,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张亦琦眼珠子一转,这才想起,见到广陵王是要行礼的。
又是行礼!张亦琦最厌烦行礼这一套了。以往大多数时候,碰上像广陵王这样需要行跪拜磕头大礼的人,她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就借口有事蒙混过关。可这次,好像都行不通了。萧翌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摆明了等着她下跪磕头。张亦琦紧握着拳头,深吸一口气,膝盖慢慢弯曲,心里暗自给自己打气:“加油,不就是跪一下嘛,肯定没问题。”可无奈,膝盖怎么也弯不下去,就这么僵在那儿,站也不是,跪也不是,酸痛不已。
萧翌瞧了她一会儿,似乎觉得捉弄她也够了,便随口说道:“罢了,免礼。”
张亦琦如释重负,长舒一口气,直起身子。
军营里人多繁杂,萧翌身处高位,而张亦琦只是底层一员,两人碰面的机会并不多。前几次见面,萧翌除了怀疑张亦琦是个无用的细作,对她的长相并无深刻印象。即便她为沈冰洁治伤时,萧翌也只是记住她是个懂医术的女子。真正记住她的面容,还是在她根据吴二的描述画出画像之后。只是没想到,今日竟见识到她的另一面——她不仅会吹笛子,而且笛声极为动听。
萧翌盯着她看了片刻,便越过她,向前走了两步,同样望向远处。见萧翌背对着自己,张亦琦暗自窃喜,打算偷偷溜走。
可刚迈出步子,萧翌就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冷喝一声:“站住!”
张亦琦无奈,只好停在原地。
“你私闯本王的登高台,该当何罪?”萧翌的声音传来,带着上位者的威严。
张亦琦脑子瞬间一片空白,嘴巴却快速辩解道:“我不知道这是您的,我上来的时候见这儿没有士兵把守,还以为谁都能上来呢!”
萧翌转过身,似笑非笑地看着她:“不管你知不知道,你终究是上来了。”
看样子是要定她的罪了,张亦琦在心底咒骂这万恶的封建社会,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问道:“殿下要治我什么罪,杀了我吗?”
看着她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萧翌竟被逗乐了:“你好像并不怕死。”
张亦琦抬起下巴,没有回答。没错,她确实不怕死,反正都死过一次了,还能怎样。
“那你告诉本王,你刚刚在看什么?”萧翌转换了话题。
张亦琦没想到萧翌会突然这么问,心想难道刚刚是故意吓她,真是无聊。她没好气地回道:“那片山脉。”
“怎么,你看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吗?”萧翌追问道。
张亦琦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倒反问:“殿下有没有想过,这山脉一千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一千年以后?”萧翌没想到她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微微一怔,转头看向她,“为何这么说?”
“有一首诗写得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张亦琦侃侃而谈,“您看,这明月、这山脉,还是秦汉时的明月与山脉,可龙城飞将却早已化作尘土。一千年以后,山川明月依旧长存,可这儿的人却早已不在,真是物是人非啊。”
萧翌没想到,这位朝气蓬勃的少女,身上竟透着一股与年龄极不相符的苍凉之感,不禁问道:“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人在天地宇宙之间,实在是太过渺小。怪不得有人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萧翌听后,竟笑了起来:“人生短短几十载,于千年而言,不过是须臾之间。”
两人一同望向远方,沉默片刻后,张亦琦说道:“既然这是殿下的登高台,那我就不打扰殿下了。”
“下去吧!”萧翌摆了摆手,示意她离开。
金针度厄(一)
十月十四,天还未大亮,张亦琦便早早起了床。今天是她的农历生日,若不是命运弄人,她没死的话,如今应已年满二十八岁。回想起往昔,十七岁的她踏入大学校门,历经八年苦读,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却不幸在毕业那年离世。她时常忍不住想,远在二十一世纪的家人们如今怎样了?是否已从失去她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或许人与人之间保持些淡漠才好,如此在面对生离死别时,才不至于被痛苦彻底吞噬。
上辈子的她,脑海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人类能否离开地球,前往火星生活?要是掉进黑洞,又会发生什么?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自己会是何种模样?人类真的是被高等文明创造出来的实验品吗?四维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可这些千奇百怪的设想里,唯独没有来到一千年前这一项。有时她也会疲惫不堪,不是没动过躺平的念头,只是多年来努力奋进已成惯性,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以及刻在骨子里的价值观,让她根本停不下来。其实她心里清楚,自己这般努力,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懦弱与逃避。她无法接受自己不够优秀,不能面对失败,更难以容忍自己变得平庸。自幼在称赞和表扬声中长大的她,最害怕像方仲永那般“泯然众人矣”。哪怕只有一次成绩不理想,她都会将自己定义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她还记得小学班主任曾对她高度评价,说她是“万里长城永不倒”,那时的她满心欢喜,却没想到这句话日后竟成了如影随形的诅咒。好在她那短暂的一辈子,短短二十余年便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