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从继承小工厂到全球财阀在线阅读 > 第774章 郭河年的震惊(第1页)

第774章 郭河年的震惊(第1页)

林浩然抵达京城,至今已是第三日。

此刻,时间悄然来到了10月13号。

清晨的芳菲苑,如同昨天早上那般,弥漫着北方深秋独有的清冽气息,那丝丝凉意透过雕花窗棂,轻轻钻进屋内。

今日,林浩然不再像昨天那般,兴致勃勃地跑去小胡同吃早餐,而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国宾馆里,享用着精致美味的早餐。

回想起昨天上午发生的事,他仍觉得十分意外。

林浩然原本以为,即便自己上过央视,也不过是小有名气罢了。

可现实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如今在京城,他的知名度竟如此之高。

哪怕他特意换上了一套内地如今流行的衣服,而不是西装革履,还是轻易就被认了出来。

也正因如此,离开那条不知名的小胡同后,林浩然便打消了继续出去“晃悠”的念头,乖乖待在了国宾馆。

回到国宾馆,便老老实实让内地派给他的陪同专员跟随,其后去了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著名景点参观。

在专员陪同下,林浩然游览了故宫的朱墙金瓦,走过了天安门广场,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驻足。

所到之处,虽然仍有群众认出他,引发一些小范围的围观和议论,但有了官方人员的陪同和疏导,场面总算有序了许多。

特邀嘉宾确实爽,不管到哪个景区,都有专门的VIP通道,与不远处的大排长龙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建筑细节,那些沉淀了数百年王朝兴衰的一砖一瓦,都让他这个拥有未来记忆的灵魂感到一种奇妙的共鸣与震撼。

游览间隙,他也会与陪同的专员,以及偶尔遇到的、对经济政策有所研究的学者、官员进行深入交流。

他不仅谈论投资,更关心政策走向、产业布局、人材培养,其视野之开阔、见解之深刻,往往令听者动容。

“林先生,您对国内情况的了解,远超我们的想象。”当时,一位计委的资深专家在颐和园的长廊里边走边感叹,“很多问题,您看得比我们一些内部同志还要透彻。”

林浩然谦和地笑笑:“我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看了几本书,多思考了一些可能性,内地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如何释放。”

一整天下来,林浩然去的地方不算多,基本都集中在京城中心的几处景点。

林浩然坐在套间外的一处庭院,回忆着昨天的经历。

这时候,刘晓丽兴奋地拿着几份报纸过来,放到石桌子上,让林浩然回过神来。

石桌上,报纸静静铺展着,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气息。

刘晓丽声音里满是难掩的兴奋,指着报纸说道:“林生,您快看!《京城日报》、《京城青年报》、《京城晨报》都用头版报道了您昨天在小吃摊的事儿,说您是‘最接地气的爱国资本家’、‘香江商界的清流’!”

报纸上大幅照片里,林浩然端着豆汁儿碗,正与市民谈笑风生,画面格外醒目。

林浩然目光缓缓扫过标题,神色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

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民众的好感,就如同易碎的琉璃,捧得越高,摔得就越狠。”

如今,内地正急需一位像他这样的代表人物,来给予民众关于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是给正在观望的外商看。

所以媒体如此热捧他,也在情理之中,这肯定也有政府的授意。

这肯定是对他大力支持内地改革开放的回报,也是对他未来投资的一种期待与鞭策。

毕竟,他可是知道,这个年代的内地媒体,可还没有像几十年后的那么放得开,不是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的。

所以林浩然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我。

他轻轻放下茶杯,目光从报纸上划过:“这些赞誉,现在是我们手中的利器,但若用得不好,也会成为伤己的刀剑。”

林浩然虽然年轻,但前世听得到这种赞誉与诋毁实在太多,早已看透了媒体和舆论的本质。

站得越高摔得越痛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刘晓丽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转为认真聆听的神色。

“我们现在站在风口浪尖,”林浩然继续道,“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解读,民众今天能因一碗豆汁儿,一次捐款对我们交口称赞,明天也可能因一个决策对我们口诛笔伐。”

刘晓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过林浩然能看得出,她其实还是不明白。

她终究不是很理解。

毕竟,她终究见过的世面还太少,而且大部分时间还放在练舞上,哪里懂得这些人情世故与舆论的复杂。

林浩然看出她的困惑,便耐心解释道:“你看这庭院里的假山,众人仰望时觉得巍峨壮观,但若有一块石头松动坠落,先前所有的赞美都会变成指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