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系统的轨迹与无声的阶梯
霍展霆那无声的一瞥,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许久才缓缓平息。陆承晔花了点时间,才将激荡的心绪重新按捺下去,沉入到《商业的本质》那简洁而富有洞见的文字中。
与之前生啃《经济学基础》和艰难分析案例的挣扎不同,阅读这本通识读物带给他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书中没有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剥离了商业世界光怪陆离的表象,直指核心——创造价值丶满足需求丶有效协作。
许多他之前零散接触丶似懂非懂的概念,在这本书的框架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串成了项链,变得清晰而有条理。他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再是机械地抄录,而是尝试着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看过的“星耀”案例丶甚至与霍展霆日常可能面临的决策联系起来。
这种系统性的学习,仿佛为他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提供了一个收纳的骨架。
接下来的日子,陆承晔的生活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丶高度自律的轨迹。
每天清晨,他会在固定时间起床丶用餐,然後进入书房,按照书单的顺序,开始一天的阅读。下午,他会花时间整理读书笔记,或者观看林特助提供的线上课程,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晚上,则用来复习和思考,将一天所学在脑海中梳理丶沉淀。
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因为看不懂而焦躁地抓头发,也不再因为一时的挫败而自我怀疑。他开始享受这种一点点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享受那种从混沌走向清明的智力上的快感。
霍展霆似乎彻底履行了他“不打扰”的承诺。他依旧早出晚归,两人见面的时间寥寥无几。即使偶尔在早餐桌上相遇,他也多是沉默地用餐,很少主动开口。那股强大的雪松焚香信息素,也被他收敛得极好,不再给陆承晔造成额外的压迫感。
但陆承晔能感觉到,那道无形的目光,始终存在。
有时,他会发现书房里某本他接下来计划要看的书,被提前放在了触手可及的位置;有时,他提出的问题通过林特助转达後,会得到远超他预期的丶细致而深入的解答,显然是经过了某人的亲自授意;甚至他笔记上某些不够准确的表述,偶尔也会在下次拿到资料时,发现旁边多了一两份相关的丶更具针对性的补充阅读材料,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他的认知盲区。
这一切都进行得悄无声息,仿佛只是林特助工作高效丶考虑周全。但陆承晔知道,背後那只真正掌控着一切的手,属于谁。
霍展霆在用他独有的丶不着痕迹的方式,为他铺设着学习的阶梯,修正着他前进的方向。这不再是易感期里那种带着生理冲动的靠近,而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评估基础上的丶冷静的投入和……培养。
这种认知,让陆承晔在学习时,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更像是在完成一项被寄予了某种隐秘期望的……任务。
一周时间,在规律的阅读和思考中飞快流逝。
周末晚上,陆承晔将自己写好的丶关于《商业的本质》和《学会提问》两本书的读书笔记,仔细检查了一遍後,发到了林特助指定的邮箱。他的笔记依旧带着初学者的稚嫩,但比起第一份分析报告,逻辑清晰了许多,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复述书中的观点。
发送完邮件,他照例在睡前去了书房,准备将看完的书放回书架,再取下周计划要读的下一本。
当他走到经济学书籍区域时,目光无意中扫过书架高处,忽然顿住了。
那里,原本空着的一小片区域,不知何时,多出了几本崭新的书籍。书脊上的标题,赫然是《城西区域经济发展史》丶《城市规划与旧区改造模式研究》丶《政策风险与大型基建项目评估》……
城西?
陆承晔的心猛地一跳。这不就是他之前隐约觉得关键,却无从下手的那个城西旧区改造项目吗?
霍展霆……把相关的书籍,放在了他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不是林特助能擅自决定的事情。这只能是霍展霆的授意。
他站在那里,仰头看着那几本仿佛散发着特殊光芒的书籍,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起来。霍展霆知道他在关注这个?还是说,这只是他学习路径上,一个顺理成章的延伸?
无论如何,这都像一个无声的邀请,或者说,一个更进一步的信号。
他没有立刻去拿那些书,只是静静地看了许久,然後,如同往常一样,取了下周计划要读的通识类书籍,关灯,离开了书房。
回到主卧,霍展霆依旧没有回来。
陆承晔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脑海中思绪纷飞。霍展霆为他搭建的阶梯,似乎正在引向一个更加具体丶也更加复杂的方向。城西项目,像一座隐藏在迷雾中的巨大山峰,而他,刚刚被给予了窥探山脚路径的资格。
前路依旧未知,挑战只会更加严峻。
但他心中却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被挑战所激发的丶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斗志。
他知道,当他真正拿起那些关于城西项目的书籍时,他将踏入一个与霍展霆的世界更紧密相连的领域。那里有机遇,更有他尚无法想象的暗流与风险。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旁观者。
他闭上眼,感受着胸腔里那颗因为期待而灼热的心跳。
无声的阶梯已然铺就,他只需,拾级而上。
夜色深沉,预示着新的一周,也将是新的挑战的开始。而这一次,陆承晔感觉自己手中,似乎多了一份模糊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