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熹之闻言擡头:“什麽?”
学生漆黑的眼珠滴溜溜一转,偏首凑近小声道:“太子表哥……就是太子殿下啦,我知道你是他的人,所以才找你的。”
这位学生不是别人,正是皇後母家同胞兄弟的幺儿,顾熹之亦知他的身份,为他授课不仅仅是为了钱财,也有用心教他之意。
“你可以告诉我一些太子表哥的消息吗?”少年眼神真挚,认真注视着顾熹之。
这不是他第一次和顾熹之见面了,他被顾熹之教导了好几次,确认对方品行上乘和他是为太子效忠的人才开口说这番话的。
顾熹之没有直接答应,而是道:“可以。但你得先和我说为什麽。”
少年看着眼前博闻强识丶又和皇後姑姑气韵极像的探花郎,便将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了。
原来,自从太子册立之後,姜家唯恐皇帝和文武百官认为他们外戚干政,招致杀身之祸,便逐渐淡出了朝野,在朝中逐渐边缘化,再加上皇後一心礼佛,和太子关系并不亲近,连带着姜家和太子的往来也一并交之甚少,他们年轻的这些小辈都很景仰太子殿下,分明是表亲关系,却不得相见,想知道太子的消息还得从外人这里打听。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姜家虽是为明哲保身主动淡出朝野的,但有些官员勘不破背後原因,总讥笑是他们家族落败,连带着轻看太子。
长辈们性情沉稳不以为忤,他们这些小辈却是万万不忿的,即使不能在朝中为重臣,他们的学业也万不能懈怠叫人看轻了去。
年轻人心里憋着一股气,不肯示弱在衆人眼下求教勤学,背地里找了探花郎这个外援提升能力水平。
当然,他亦回馈了探花郎丰厚的报酬。
顾熹之万没想到是这个原因,为明哲保身淡出朝野他能理解,但皇後和太子的关系,他始终感同不了,不明白为何一个母亲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这般冷淡,连家族中小辈钦佩都要从旁人口中得知,而不能正大光明拜见。
不过顾熹之识趣地没问,只挑些能说的衆人皆知的有关太子殿下讯息告知于他,少年满意了,一双眼睛愈发漆深晶亮,有些像顾熹之自己。
顾熹之看得一怔,旋即收回心神继续为他授课。
少年也收了心思专心听课,努力汲取学习知识。
一番事半功倍的补习顺利结束,对方出手大方,给顾熹之的授课费很是丰厚,顾熹之不好推辞也不能不收钱,只好下次更加用心教他,多为他搜罗些题目和资料方法。
两人就在茶馆告别,临分道扬镳之际,少年还是忍不住道:“先生,你长得真的很像我姜家的人,性格气质也像,你看,你的瞳孔和我的一样漆黑,我们姜家的男子眼珠会比常人更漆深一些,说不定先生长辈还与我姜家有渊源呢,届时你我师生情谊更深一层,岂不美哉?”
顾熹之好笑,少年人奇思妙想是真丰富。
不过不可能的,他父亲姓顾,他自小在乡野长大,父亲虽在京城做过官,但从未提及过往事,顾熹之那时也小,不明事理未曾问过,後来想了解了,父亲在京城为官时落下的病根却日益严重,不久後就过世了。
说起来,父亲当的是什麽京官顾熹之一无所知。
有父亲姓名背景,为官大致时间,和在京城的地点,要查清这些也容易,都不用专门去吏部,这些陈年往事的卷轴皆记录在通政司备份,翰林院也常去通政司查找借阅资料,顾熹之想知道,直接去查一下就分明了。
从前从未有这个念头,今日被少年一经提起,倒想起来了。
下次去通政司时顺便查找一番好了,也算是做儿子的一片孝心,多了解父亲生平,若是能寻得父亲旧物,只字片语,保存下来好生整理,日後怀念或是寄情也是好的。
顾熹之打定主意,将此事记下了,先去隔壁酒楼买蒸羊羔,将想买的吃食一一买了早些家去。
晚上,太子殿下用饭,果不其然比平时多吃了小半碗,一双桃花眼都满足地眯了起来。
顾熹之亦很开心,准备下次再买些别的特色菜回来给殿下尝,殿下喜欢吃醉蟹的话,他明日还买。
用过晚膳,姬檀回去房间。
顾熹之早将从前自己说过的他会去书房办公丶等到就寝时间再回来睡觉绝不打扰姬檀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基本姬檀去哪他就去哪,围着姬檀团团转。
姬檀本就烦闷他对妻子的态度,当然,饭还是要好好吃的,不过,看顾熹之这副殷勤不值钱的模样,他心头不悦更甚了。
顾熹之喊他小狸奴,姬檀装作没有听见,不理会他。
顾熹之又绕到侧边,想像平时一样牵他的手,姬檀巧妙躲过了。
顾熹之一直追他追到了软榻边,不明白姬檀在饭桌上还好好的,怎麽一吃完饭就变脸了,他一边在心里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麽,一边悄悄打量姬檀神色。
倏然,姬檀陡地转身,直面顾熹之,顾熹之猝不及防被他惊了一跳,後退一步跌坐在软榻上,姬檀上前,微微俯下身凝视着他。
顾熹之不明所以,怔怔询问姬檀。
“你怎麽了,小狸奴,是我哪里做错惹你不高兴了麽。”
姬檀看着他抿了抿唇,眸光渐深,决定不委屈自己直接开门见山问个分明,于是伸手一把掼住了顾熹之的衣领,将他拽向自己,并在他腿上坐下,直视他的眼睛居高临下诘问:
“你是更喜欢太子殿下,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