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八十一“微臣要啓禀,太子殿下与顾编……
翌日,东宫,落地铜镜前。
姬檀无语凝噎地打量自己脖颈上一点极其鲜明的红痕,小印子甫一为他更完衣裳,也看见了,登时惊呼一声,颤颤巍巍道:“殿下,你这是……被咬了麽?好大的一块红印,好歹毒的秋蚊子!!”
姬檀:“……”
是被咬了,不过,不是秋蚊子,而是个色胆包天的臭男人。
昨夜他察觉顾熹之为他盖上衾被之後并未离去,而是蹲在床边默默看他。姬檀没有睁眼去看他的神情,但不用看也能感受得到,那是一道充满了爱恋丶又满是复杂踟蹰的眼神,姬檀还是疑心顾熹之是不是知道了什麽,从他问自己有没有骗他开始,便不动声色地装睡试探他态度。
然而,须臾过後,没有探出顾熹之想法或是等他离开,反而先等到了他偷亲自己脖颈。
姬檀瞬间眼睫一颤,指尖收紧,本能地想要睁眼将他睨退。
可是这麽晚了,夜深人静的,他二人在床榻上交颈亲密,怎麽看怎麽教人羞赧,太不像话,姬檀还是忍下了,想着等他亲完就好了。
怎料,顾熹之亲完过了片刻又亲上来,仿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姬檀装都几要装不下去了,赶忙翻身躲开他,这才揭过了。
过後,今日他的脖颈之上就出现了一枚鲜明的吻痕。
姬檀扯起唇角一哂道:“是啊,好生歹毒的秋蚊子,回去看我怎麽修理他!”说罢,一拂浅金色四爪蟒纹宽袖,双手抱臂,利落地举步离开,所过之处华丽的袍裾下摆带起阵阵檀香香风。
小印子赶忙提步跟上,边走边禀告殿下今日有哪些重要政务,姬檀言简意赅应了,往书房走去。
没有回顾家的第三晚,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召姬檀前往御书房,听皇帝圣谕指示。
中秋百官宴毫无悬念地交到了姬檀手上,姬檀便开始正式着手安排了,不时晚上前往御书房向皇帝汇报进度。皇帝对他的安排不置可否,一如既往地态度漠然。
不过姬檀也无所谓,并不在意他,专注做好自己手头的事。
终于,时间来到了百官宴当天。
宴会自正午开始,早晚结束,结束之後衆位官员便可归家与家人团聚了。
皇宫午门大开,身着不同品级官袍的文武百官陆陆续续进宫,准备入殿参加宴会。
诸如顾熹之这样品阶较低的官员已早早步入各自所在的座位了,越往後来的官员官阶越高,但再晚也不会晚于宴会开场时间。一经开场,这场宴会丶偌大皇宫丶乃至整个国家的君主皇帝才是最位高权重的存在。
除他之外,旁人什麽也不算。
而皇帝之下,无疑是太子丶衆位皇子最为尊贵,是以,姬檀是最後才姗姗到来的,他来时文武百官已全部落座了,不想,还有人与他同一时间到来。
是三皇子和四皇子一起。
姬檀顿步,微微挑眉看向他们。
四皇子率先恭敬温和地向他一礼:“见过太子皇兄。”旋即是三皇子暗含不愿倨傲地也向他弯身行了一礼。
姬檀清清浅浅莞尔一笑道:“不必多礼。一起进去罢。”
两位皇子直起身,四皇子满是热忱地走在姬檀身边,不忘将他统筹安排的宴会夸了又夸,胳膊肘轻碰三皇子,三皇子这才开口亦附和他。姬檀明知四皇子秉性,此刻见他这副模样不禁暗自慨叹,倒是个沉得住气的。
四皇子夸赞完他,随即虚心求教。
姬檀听着倒也有意思,同样假模假样地噙笑教他如何行事,不过他把握着时间,没说两句有用的便到了大殿入口了,止住话头。
三位皇子端正神色,信步迈入殿中。文武百官望见三人,顿时不约而同地起身向他们行礼,“参见太子殿下,三殿下,四殿下。”
三人以太子为首,自然还是姬檀微微一笑道:“诸位官员免礼,都坐吧。”衆人这才重新落座,继续方才的互相寒暄,姬檀他们皇子的座位在最首端左右两侧,三人分别前往入座。
姬檀在顾熹之的注视中目不斜视往前,继而转过身,一揽金绯双色华丽绝伦的太子缎面袍服落座。
就在顾熹之望向姬檀时,他发现另有一人也在微不可查地看着姬檀,是四皇子。
顾熹之登时一转目光,眉梢压紧望向四皇子,恰逢四皇子侧首,目光与他短暂交接了一瞬,恍若错觉,旋即各自收回目光,垂首只观自己的案桌。
顾熹之莫名心跳加快,感到些许不安。
他重又看向姬檀,可姬檀好好地端坐高位,并无异状,唇角还噙着似有若无的从容笑意,一如既往夺目地令人挪不开眼睛,顾熹之心里收紧又松泛开来,但愿今日的宴会安然度过,他回家等着姬檀回来,像以往的每一天一样。
又过片刻,正午时分到,宴会正式开席。
与此同时,宴会的唯一东道主皇帝也在总管太监的侍奉下稳步走来,转身立在最上首的龙椅之前,场中人见状,动作不约而同整齐划一地跪地向皇帝高声行礼,皇帝一展龙袍,庄严落座,令衆人平身,旋即又说了一番场面话,教在场官员不必拘谨,轻松相处即可,文武百官无有不应,纷纷坐回自己座位。
但不论答应的有多干脆,皇帝来後和来前的气氛终是微妙地不一样了,场中交谈声低了许多。
文武百官驾轻就熟地借中秋佳节之名恭祝皇帝,种种奉承皇帝春秋鼎盛之言後,又接连赞许三位皇子。
毫无疑问,在场的官员皆心如明镜,知道今日的百官宴主要焦点在三位皇子身上。
往年都是太子一枝独秀,但今年不同了,任谁都看得出来皇帝在有意提携其他皇子来分割太子的势力,即使太子能力非凡,但只要皇帝忌惮他一天,其他皇子羽翼渐丰,最後花落谁家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百官自然更要仔细斟酌。
不过目前占据上风的仍是太子,衆人倒不会见风使舵地太快,而另有一番思量。
渐渐地,有官员开始谈论太子,不是政事方面,而是姻亲,提议太子纳侧妃的声音又起。
衆人心思玲珑通透,皇帝不为太子下旨册封太子妃,那侧妃还是可以的罢。反正侧妃而已,也用不着家中嫡女出嫁,倘若将来太子承继大统,那他们便是皇亲国戚,运气差些,太子遭到废黜,另立太子,他们也不过损失了一个女儿而已,不算什麽。
总而言之,姻亲的利是远大于弊的,衆位官员动了这方面心思。
理由也很好找,太子年岁不小了,一直耽于政务不成家也不是事,古语不是有云,先成家後立业麽,是以,衆位官员更加信誓旦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