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我把身边的玉莲留下帮衬你几日。她从小跟着我,规矩礼法、人情世故都还算通透,有我六七分形似。有她在你身边提点着,既能替你挡些不必要的麻烦,震慑宵小,关键时候也能多个人手帮衬,助你把这接管之事办得更加名正言顺,滴水不漏。”
叫玉莲的丫寰立即上前,朝尹氏母女恭敬地施礼,态度不卑不亢,语气不高不低,却又清析沉稳。规矩又齐整,虽然年纪不大,却自有一股内敛的稳重劲儿。
尹氏打量玉莲,容长脸,姿容中上,小小年纪,却气派非凡。
乌木梅花簪,珍珠耳钉,淡蓝色素面杭绸长比甲,双腕上都戴着细细的金镶银细镯。
身上并无华丽珠饰,但通身的气派,得体的衣服佩饰,站在沈家丫鬟堆里,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苑若鹤立鸡群。
尹氏堆着满脸的笑,把玉莲狠狠夸了一通。
沈长乐在一旁,羽睫半垂,遮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了然。
王霞这一步棋,走得真是漂亮体面又滴水不漏。
留下玉莲,表面是雪中送炭,实则是安插眼线,确保那四成红利不会被赖账,更是要在事成后第一时间掌握分赃的主动权。
这位表嫂,将世家贵女的体面与商贾般的精明融合得天衣无缝。
她抬起眼,对上沈长欢询问的目光,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长姐,霁表嫂一片拳拳爱护之心,连心腹都舍得分派给你,这份情谊实在难得。玉莲姑娘是表嫂精心调教出来的,定能助你一臂之力。你就安心收下吧,别寒了助拳人的心。”
点醒了沈长欢此人的重要性,又给足了王霞面子,更隐晦地暗示沈长欢:此人可用,但更要善用和回报。
……
当晚,王霞歇在客院后,少不得对心腹玉莲细细叮嘱。
而沈长乐这边,也留在上房,对着尹氏和沈长欢,语重心长地提点:
“母亲,长姐,我这位表嫂,出身可是顶顶显贵的北直隶都察院陈老太爷府上。父亲是通政司的王大人,兄长更是永祥二年的状元郎,娶的又是琅琊杨氏的嫡女。这样的门第,这样的教养,内宅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手段,在她眼里,只怕都是玩剩下的。”
沈长乐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她今日留下玉莲姑娘,明面上说是助长姐一臂之力,这自然是好的。玉莲姑娘跟着表嫂,规矩礼数、应对进退都是极好的,有她在,洪氏那边多少也要收敛几分。”
她话锋微转,目光在尹氏母女脸上轻轻扫过,带着一丝心照不宣的深意:“只是,表嫂待长姐这般周全,连贴身心腹都留了下来。这份情谊,母亲和长姐心里,想必也是有数的。王家的姑娘,行事最是讲究一个体面和稳妥。玉莲姑娘在此,也是为了确保这接管之事,能办得既名正言顺,又万无一失。”
尹氏母女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沈长乐话中的弦外之音——玉莲不仅是帮手,更是王霞确保自己那份“心意”能顺利落袋的眼线。
尹氏脸上立刻堆起热络又带着几分感激的笑容,亲昵地拉住沈长乐的手:“乐姐儿这话,真是说到母亲心坎里去了。程大奶奶这份周全和情谊,我们娘俩是铭感五内!你放心,母亲活了这把年纪,岂是不懂规矩、不识好歹的人?”
她拍着沈长乐的手背,声音压得低了些,透着十足的诚恳和世故,“这事儿啊,全赖程大奶奶和你这智多星出谋划策,才让欢儿有了这拨云见日的机会。事成之后,母亲和你长姐,必定要好好谢过程大奶奶和你,这份心意,断不会轻慢了去。也请乐姐儿多在程大奶奶面前美言几句,日后我们仰仗她的地方还多着呢,这份香火情,咱们可得好好维系着。到时候啊,自然也少不了乐姐儿你的体面。”
……
回到京城,沈长乐便听说表姐程雪有喜了。
程雪嫁入赵阁老府上整整五年,方得这第一胎,于她而言,实是天大的喜事。
沈长乐心中欢喜,连忙备下厚礼,欲前往赵府探望表姐程雪。
但她尚是闺阁女儿,独自前往探望有孕的表姐,于礼数上终究不够周全,略嫌唐突。
思忖片刻,她便去寻了二婶娘王氏相助。
王氏的丈夫沈城外放为官,她因需在京中操持儿女婚事,并未随任。
听闻侄女所求,王氏欣然应允。
她以沈长乐长辈的身份,陪同侄女前往赵府,探望其有孕的表姐程雪——这位出自程家长房的姑奶奶。
能借机踏入阁老府邸,王氏自然心中暗喜,对此行极为重视。
王氏不仅精心备下与沈长乐所备相当的厚礼,滋补药材、上好绸缎、寓意吉祥的金玉摆件等,更将膝下两位待字闺中的女儿——沈长容与沈长平——也一并带上。
一来让女儿们同去给程家表姐道贺,添份喜庆。
二来也是带她们见识一番阁老府的气象,于女儿们的教养与眼界大有裨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赵家位于丰台西街的胡同里,一间普通的三进宅院。
赵家正堂不算轩敞,陈设虽整洁,却显半旧。
花梨木椅的包浆深厚,但扶手处微有磨损。
几案上摆着的青瓷茶具釉色温润,却非时下流行的官窑新样。
赵夫人身着一件洗得有些泛旧的竹青色杭绸褙子,领口和袖缘镶着细窄的深色棉布边,针脚细密,一看就是家中仆妇的手艺。
头上只簪了一支素净的玉簪子,并无过多钗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