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摊牌了的文案 > 第17章(第1页)

第17章(第1页)

分工也越发细致:春桃脑子活,管着账目和订单登记;大刘力气大,负责每日去肉铺采买和给酒楼送货;秋禾手脚麻利,跟着沈砚学卤制技巧,渐渐能独当一面。沈砚自己则腾出更多精力琢磨新口味,应对各种杂事。

这天刚过晌午,秋禾抱着个陶罐跑进后院:“沈小哥,您看这罐子成不?书局的掌柜说要这样的包装。”

沈砚放下手里的香料包,接过陶罐看了看。罐子不大,巴掌就能托住,陶壁光滑,带着点质朴的纹路,确实比油纸包体面得多。“行,就按这个订,再让杂货铺在罐口配个木塞,免得漏汤。”

他又想起什么,补充道:“对了,让春桃去买些红纸,找个会写字的先生,在纸上写‘沈记卤味’四个字,贴在罐身上,看着更规整。”

秋禾应着跑了,沈砚继续低头分拣香料。这次为了做伴手礼,他特意调整了卤味的咸淡,比平时淡两分,方便长途携带,还新卤了一批鹌鹑蛋,圆滚滚的裹着红亮的卤汁,装在小罐里正好。

傍晚书局掌柜来取货,看到陶罐包装的卤味,眼睛一亮:“这看着就像样!沈老板有心了。”他打开一罐卤鹌鹑蛋,尝了一颗,连连点头,“味道也正,不齁,配茶刚好。就这么定了,每月初一我让人来取二十份。”

送走掌柜,春桃拿着账本凑过来:“沈小哥,这伴手礼一份能多赚十文呢,一月就是二百文,比卖散的划算多了!”

没过几日,大刘从街上带回一张告示,贴在柜台旁:“沈小哥,你看这个!城里要办‘市井百味展’,说是让各家吃食铺子都去露一手,最好的还能得官府发的‘金字招牌’呢!”

沈砚凑过去看,告示上写着下月十五在城南广场办展,凡在京城有固定铺面的吃食商户都能报名,由百姓和官员共同评选,优胜者不仅能得牌匾,还能免税三个月。

“这可是好机会!”春桃眼睛发亮,“要是能得那块招牌,咱们沈记的名气就彻底打响了!”

沈砚也动了心。免税三个月倒是其次,那“金字招牌”背后的分量,可比银子金贵。他当即让春桃去报名,自己则开始琢磨参展的品类。

“光有卤肥肠、猪脚不够,得弄点新奇的。”沈砚在后院翻着香料,“我记得以前在家乡,见过有人卤甲鱼,味道极鲜,要不咱们试试?”

大刘挠挠头:“甲鱼那玩意儿贵得很,要是做砸了……”

“试试才知道。”沈砚打定主意,第二天一早就去水产铺挑了两只鲜活的甲鱼,回来仔细处理干净,用新配的卤料慢火卤制。甲鱼肉质紧实,得比猪脚多卤一个时辰,还要时不时翻个面,确保入味。

出锅时已是傍晚,秋禾小心翼翼地把卤甲鱼盛出来,甲鱼肉泛着油光,卤香混着独特的鲜味飘满铺子。沈砚切了一小块尝了尝,肉质软糯,鲜而不腥,比预想中好得多。

“成了!”他心里一喜,“就用这个当参展的主打!”

接下来的日子,沈砚一边忙着日常生意,一边琢磨参展的细节。

他打算做个“卤味拼盘”,把卤肥肠、猪脚、鹌鹑蛋、甲鱼都摆上,再配上新做的卤花生,用白瓷盘装着,看着就精致。春桃则去订了个三尺宽的展台,打算把新做的招牌缩小了贴在展台上,再挂两串卤鸭翅当幌子,吸引眼球。

月底算账时,春桃扒着算盘噼里啪啦算完,猛地一拍桌子:“沈小哥!这个月净赚了二十四两!”她把账本递过来,上面的数字清清楚楚,“光酒楼供货就赚了八两,伴手礼也有二两,加上散卖的,比上个月多了快一半!”

沈砚看着数字,心里踏实得很。除去房租二两、伙计工钱四两,还有杂七杂八的开销,现在手里已经实实在在攒下了六十五两多银子。

他摸了摸钱袋,沉甸甸的,足够把王老汉一家接来京城,再租个小院子安顿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压不住了。他想让王老汉看看京城的街景,想让王婆子不用再天天围着灶台转,想让丫蛋去看看城里的学堂……

“等百味展结束,就去接他们。”沈砚低声自语,眼里带着笑意。

后院的卤汤还在咕嘟作响,热气腾腾中,他仿佛已经看到王老汉一家坐在新院子里,丫蛋捧着糖人笑的样子。

离“市井百味展”还有五天,沈砚已经把参展的物件准备得差不多了。新订的白瓷盘莹润光洁,专门刻的小木牌上“沈记卤味”四个字,透着精气神,连装卤味的食盒都换了带提手的竹编款,看着清爽又结实。

这几日铺子的生意格外好,不少熟客听说他要去参展,都特意跑来捧场。

“沈老板,到时候我们去给你助威!”卖杂货的张婶买了两斤卤猪脚,笑得满脸褶子,“我估摸着,这金字招牌肯定是你的!”

沈砚笑着道谢,心里却不敢松懈。他特意去城南广场转了一圈,看到不少铺子都在搭展台,有卖点心的,有做酱菜的,还有几家也挂着“卤味”的幌子,其中一家“王记卤坊”看喃凤着排场不小,据说在城东开了三年,名气不小。

“看来竞争不小。”沈砚心里有数,回来后对卤甲鱼的做法又做了调整,在卤料里加了少许当归和枸杞,既去了腥气,又添了点温补的药性,味道更显醇厚。

秋禾跟着学了几日,也能把卤甲鱼做得像模像样,沈砚便让她多练手,自己则专注于调配参展当天要用的卤汤。这锅汤得熬足十二个时辰,把二十多种香料的滋味都炖出来,才能保证卤味的最佳口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