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文化季与基金会
【港城文化中心施工收尾】
初秋的港城,海风开始带冷。文化中心的最後收尾正在进行,胡礼穿着工作背心,带着志工和工程团队,把三个装置一一检查校正。她弯下腰,细心地测量「看海的人」玻璃片受风角度,调整螺丝时,指尖因摩擦而泛红。她擡手用袖口擦了擦额际的汗,目光专注,像要把所有不稳定都锁紧。她又蹲在「潮位墙」前,仔细对齐刻度线,确认木条与墙面之间的缝隙留足呼吸空间。最後,她走到「回到光里」的中庭,反覆调整导光片和低位灯的距离。当最後一盏灯点亮时,玻璃边缘泛起微光,像把夜推回去。胡礼长呼一口气,知道这份答卷可以交出去。团队里有人悄悄拍下她蹲在光影中的背影,觉得这一幕,比展品更有力量。
【港城文化中心初秋沿海文化季开幕】
文化季当天,场馆外旗帜招展,媒体镜头聚集。舞台上站着地方领导丶基金会代表和企业方。作为穆氏基金会的主理人,穆天朗在聚光灯下致辞,语气冷沉而有力:「这不是一次性的展览,而是让城市与海对话的长尾计画。公益与文化不是消耗,而是新的资産,能把海风与人心都带进城里。」
他的声音稳定地传到场馆每个角落,台下有人忙着做笔记,有人专注聆听。胡礼坐在设计团队的席位,她的心脏随着话筒的回音颤了颤。直到主持人介绍作品时,她才被请上台。聚光灯打到她身上,视线一瞬间全数涌来。她用简单的语句,讲述玻璃如何读风丶木条如何记录潮位丶光影如何在白天与夜里交替。「这些材料都来自海边,诚实地记录海的表情。」她的声音不大,却让人静下心来。
掌声响起,但镜头很快再度转回到穆天朗。他站在她背後,补上一句:「设计团队的努力,让这座城市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见。」那句话像盾,把她护在里面。掌声更响,他的语气不疾不徐,却压得全场都安静下来。
活动散场,侧台走廊短暂清空。他收了胸麦,脚步在她身边停住半秒:「多天不见。」
她擡眼,像风掠过:「想我了?」
他没有逗,低声而直白:「是。」
她笑意更深,压低声音:「几日後我要回京市,得打包行李和画作,又是体力活。」
他问得自然:「需要人帮忙?」
她偏头看他:「你派谁,还是你亲自?」
他沉了沉:「两个人先去搬。我若抽得开,亲自去。」
她点头,像把一枚小石头收进口袋:「那我把行程表发你。」
他补一句:「不勉强,也别逞强。」她轻嗯,转身前又回望他一下,眼神轻快像狐狸的尾巴一甩,才随工作人员离开。
【京市穆氏基金会会馆傍晚】
几日後,京市基金会会馆的公益发布会开始。大厅中央挂着胡礼的作品《小灯塔》,作为公益专案的主视觉。场馆里坐满媒体与董事。穆天朗站在主席台前,是全场唯一的焦点。「基金会今年的资金,将投入社区教育与海岸保护专案。我们希望公益不只是捐赠,而是与文化丶旅游丶城市发展一体。」
有媒体追问:「投入这麽大,收益在哪里?订房和品牌流量能否跟上?」
现场记者又问:「文化季能创造多少实际转化?」
穆天朗神色不变,语速沉稳却比以往更长:「沿海文化季不是一次性消耗,它带来的是城市散客的长尾流动。订房率丶餐饮收入丶曝光度,这些都能形成回报。公益与文化合作,不只是花钱,而是建立信任与影响力。这就是收益。」他的话音落下,全场静了两秒,随即有人点头,记者飞快记录。董事那端没再追问。
记者第三度发问,话锋一转,语气更为犀利:「外界盛传蒋柔音女士与穆氏之间不只是在合作,还涉及联姻消息,是否属实?」
场内气氛一度紧张,闪光灯一连串闪起。蒋柔音神情不慌,嘴角带笑:「我与穆氏的合作,是基于专业与理念的契合。至于传闻,不过是传闻,我相信各位更关心的是公益如何落地。」她的回应温婉却有分寸,既不否认也不迎合,让话题悬在半空。
主持人见势立刻接话,把流程拉回正题,将焦点导向公益专案的细节。
随後,焦点转向台侧的胡礼:「胡设计师最近传出获得法国的展览邀请,是否因为有穆氏资源加持?」
胡礼被主持人示意走近话筒,她微微一笑:「先谢谢穆氏给我在度假村展示作品的机会,也谢谢穆总赏识我的能力。这份邀请是策展方向我的作品发出的,寄到我的工作邮箱,和任何企业资源无关。我理解大家关心资源与关系,但更希望焦点回到作品与公益。关于展览,等到展场我会把作品说清楚,也会在本季结束後卸下设计师职务,专心准备个人的创作。」语气温和,刀口却干净。
台下有低声赞叹。她退回设计团队席,灯光再度拉回到主席台。
直到作品展示环节,胡礼才再度被请到台前,解释《小灯塔》的概念:「它本是港城文化中心的装置,象征指引。能延伸到公益主视觉,是因为灯塔永远站在海边,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最初的方向。」她的声音清亮,带着一股跳脱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