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梅魂什么意思 > 第21章(第1页)

第21章(第1页)

孟清如挖了一个小坑,将布包埋入,然后覆上泥土。

没有墓碑,没有仪式,只有一轮冷月见证这场寂静的葬礼。

“墨兰,等我。”她轻抚新土,“等这株白梅开花时,我就来看你。”

从此,孟清如像变了一个人。

她在杭州郊外租了间小屋,靠给报纸写专栏和替人抄书为生。白天,她埋头工作;夜晚,她对着油灯读沈墨兰留下的那本母亲笔记,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两个最爱之人的影子。

秋天来了又去,转眼到了腊月。一天清晨,孟清如开门时发现门外放着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套崭新的冬衣和一小袋银元。没有署名,但她知道一定是慧明大师派人送来的。

穿上冬衣,她突然想起什么,翻出内衬口袋——果然找到一张小纸条:“明日午时,湖滨茶楼。”

第二天,孟清如如约而至。茶楼角落里,林宛如正在等她。两人相见,抱头痛哭。

“沈小姐的事……我很抱歉。”林宛如红着眼睛说,“报道发表后,周家确实受到了打击,但没想到代价这么惨重……”

孟清如摇摇头:“不是你的错。周世昌呢?”

“死了。”林宛如压低声音,“警方说是畏罪自杀,但有小道消息说,是柳如烟下的手。”

“柳如烟?”孟清如猛地抬头。

“嗯。据说她一直为北方一个军阀做事,接近沈墨兰是为了监视她。但最后关头……”林宛如没有说完。

孟清如想起火车站那个墨绿色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愿原谅柳如烟,但若真是她给了沈墨兰致命一击,又为何要杀周世昌?

林宛如留下一些钱和上海的新消息就走了。临别时,她告诉孟清如:“沈小姐生前曾托我带话给你——好好活着,代我看遍世间美景。”

这句话成了孟清如活下去的动力。

冬去春来,当灵隐寺的白梅再次盛开时,她站在那株埋着沈墨兰头发的梅树下,轻声诉说这一年的见闻和思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沦陷前,孟清如随难民一起向西南撤离。临行前,她折下一枝白梅,夹在母亲的笔记本里。

战火纷飞的年代,孟清如辗转于长沙、桂林、重庆等地,最后在昆明安定下来。她在一所女子中学教书,将沈墨兰教给她的戏曲知识改编成教材,教学生们唱爱国歌曲。

1945年,抗战胜利。孟清如已经四十岁了,鬓角有了白发,眼角有了细纹,但眼神依然清澈。她没有结婚,身边总带着两样东西——母亲的笔记本和那个白梅香囊。

新中国成立后,孟清如回到杭州,在西湖边买了一间小屋。院子里,她亲手种下一株白梅。每年花开时节,她都会在树下摆一壶清酒,两副杯盏,仿佛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

1966年,□□风暴席卷全国。□□抄家时,发现了孟清如珍藏的沈墨兰照片和戏曲资料,斥为“封建余毒”。年近六旬的孟清如为了保护这些记忆,被推搡中摔断了腿。

躺在病床上,她梦见了沈墨兰。梦里,沈墨兰还是那么年轻,穿着初见时那件水袖长裙,在唱《游园惊梦》。她向孟清如伸出手,笑着说:“清如,我来接你了。”

孟清如醒来时,窗外正飘着雪。她让护士帮忙打开窗户,伸手接住一片雪花,看着它在掌心融化,就像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年华。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孟清如的冤案得到平反,政府归还了部分被没收的物品,包括那个白梅香囊。年过七旬的她,将珍藏多年的母亲笔记和沈墨兰的遗物捐赠给了杭州戏曲研究所。

“这些不属于我一个人,”她对所长说,“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在那个年代,有过这样一位优秀的戏曲艺术家。”

所长是一位中年女性,接过资料时,她突然问:“孟老师,您认识沈墨兰?”

孟清如微微一怔:“你……知道她?”

“我母亲是柳如烟。”所长轻声说,“她临终前让我找机会向您道歉……她说,当年那一枪本是瞄准周世昌的,但打偏了……”

孟清如闭上眼睛,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原来如此……原来那个墨绿色背影不是凶手,而是想救她们的人。皆是命数。

“你母亲……后来怎样了?”

“1949年去了台湾,再没回来。”所长叹了口气,“她一生未嫁,书房里一直挂着沈墨兰的照片。”

孟清如点点头,没有多问。

有些故事,注定没有结局。

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1990年清明,八十二岁的孟清如独自来到灵隐寺后的白梅林。那株老梅树依然挺立,花开如雪。她坐在树下,从布袋里取出两样东西——母亲的笔记本和白梅香囊。

“墨兰,”她轻抚树干,仿佛抚摸爱人的脸庞,“我遵守了诺言,好好活着,代你看遍世间美景。现在,我该休息了……”

微风拂过,梅花纷纷扬扬落下,像一场温柔的雪。孟清如靠在树干上,慢慢闭上眼睛。恍惚间,她听见有人在唱《游园惊梦》,那声音清亮婉转,熟悉得令人心碎。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孟清如的嘴角浮现一丝微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终于又见到了那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身影,那个在雨中为她撑伞的姑娘,那个教会她爱与勇敢的沈墨兰。

白梅依旧,年年盛开。

树下长眠的人,终于等到了她的杜丽娘。

—全文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