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到位,服务器升级,团队士气高涨,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林渊设定的两大攻坚目标:增量同步和端到端加密。
增量同步由张华主导,赵青辅助。这部分虽然复杂,但更多是工程优化问题。核心思路清晰:将文件切割成更小的数据块,通过哈希值比对,只上传和下载生变化的数据块。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处理大文件的分块、哈希计算以及块索引的维护,尤其是在网络不稳定时如何保证同步的准确性和效率。
张华和赵青几乎住在了机房,不断测试不同的分块策略和哈希算法,优化索引数据结构。进展虽然辛苦,但一步一个脚印,能看到明确的提升。
而真正的风暴,来自于端到端加密。
赵青负责设计整体方案。他最初的想法是业界相对成熟的方案:客户端生成非对称密钥对(如rsa),公钥上传服务器,数据用对称密钥(如aes)加密后,再用公钥加密该对称密钥,一起上传。接收方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出对称密钥,再解密数据。
但这个方案有一个致命缺陷:服务器虽然不能解密数据,但仍然持有用户的公钥,并负责密钥的分。这意味着服务器依然是一个潜在的中心化攻击点,并且无法完全避免服务器与客户端合谋的可能性(尽管林渊团队不会这么做,但理念上不纯粹)。
林渊否决了这个方案。
“我们要做的,是彻底的、真正的端到端加密。”林渊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前向保密、后向保密、服务器零知识。”
他解释道:“我们需要一种机制,让每次通信的加密密钥都是临时的,即使某一次密钥泄露,也不会影响其他通信的安全(前向保密)。服务器除了转加密后的数据块,不应该知道任何与密钥相关的信息,甚至不应该知道是谁在和谁同步(服务器零知识)。这需要更复杂的密钥协商协议。”
赵青听得头皮麻。他查遍了当时能找到的学术论文和开源实现,最接近的可能是某种改进的diffie-hean密钥交换协议,但如何将其完美地融入到同步场景,并保证在设备丢失、新设备加入等复杂情况下的易用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林渊,这个要求……太高了。”赵青揉着胀的太阳穴,“现有的开源库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可能需要从头设计一套协议,这其中的密码学复杂度和实现难度,远我们之前的想象。而且,对普通用户来说,密钥管理会非常复杂。”
“难度高,才是我们的壁垒。”林渊的语气不容置疑,“易用性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基于用户主密码的密钥派生和恢复机制。但安全底线,绝不能后退。赵哥,这是我们产品的灵魂。”
那段时间,赵青的办公桌被各种密码学专着和打印的论文淹没,草稿纸上写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协议流程图。他经常对着白板呆,或者突然跳起来修改某个细节,然后又陷入更长时间的沉思。团队的其他人都小心翼翼地不去打扰他,知道他在攻克最难的堡垒。
林渊也没有闲着。他不断给赵青提供思路,指出可能的方向,但绝不直接给出答案。他更像一个严格的导师,逼迫赵青去突破自己的极限。同时,他也在构思如何将这套复杂的加密机制,通过极其简化的界面呈现给用户,这本身就是一场设计风暴。
就在赵青濒临极限,几乎要建议降低标准时,一个周末的凌晨,他在连续工作了三十六小时后,盯着白板上自己画出的一个环形密钥协商流程图,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我明白了!可以用一个双棘轮协议的思路!”赵青兴奋地大喊,惊醒了在旁边沙上打盹的张华和刘峰。
他激动地向闻声过来的林渊解释:“我们可以为每对同步的设备建立一个会话,每次同步都更新密钥!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实现前向保密!结合diffie-hean和哈希链……对!这样服务器只需要转消息,完全不需要知道密钥!”
林渊看着赵青勾勒出的协议草图,眼中终于露出了赞许的神色。虽然这个方案比他知道的后来一些成熟方案(如signa协议)还要粗糙和复杂,但其核心思想已经摸到了真正顶级端到端加密的门槛。这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已经是惊人的突破。
“就是这个方向,赵哥!”林渊肯定道,“把它细化,实现出来!”
加密风暴的核心,终于被赵青抓住了一丝脉络。
然而,就在技术攻坚取得关键突破的这天下午,林渊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来电显示是一个北京的固定号码,声音沉稳而陌生。
“请问是林渊同学吗?我是国家工业与信息技术展基金,‘国创投’的投资总监,我姓李。”
林渊心中一动。那步闲棋,竟然这么快就有回应了?
“李总监,您好。”林渊保持冷静。
“我们收到了贵团队提交的‘星火同步’项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端到端加密和自主协议的部分,我们内部的专家评估后,认为非常有价值,体现了重要的创新型和战略前瞻性。”李总监的语气很官方,但透着重视,“我们希望能安排一次面谈,更深入地了解项目情况,不知你和你的团队近期是否方便?”
风暴眼,似乎正悄然改变位置。技术的风暴尚未平息,一场可能决定“星火”未来走向的更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喜欢开局觉醒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dududu开局觉醒文明火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