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萧齐胸有成竹道:“臣弟以为,可在全国推行国券,相当于这会儿先借百姓们的钱,以後再多加分成还给他们,否则单靠这满朝文武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委实撑不了太久啊。”
“你说得倒是轻巧,”萧炎还以为他是想出了什麽高明妙计,如此听完,不由得嗤笑道,“你当那些老百姓是傻子?如今大梁已经穷成了这样,就连这前朝後宫的人都没新衣服穿了,老百姓会那麽傻乖乖地把钱掏出来给你去往军营里送?况且,即便百姓们愿意出钱,这以後还不是要加利息往回还,岂是那麽容易的事情?如今尚且不知塞北这场硬仗还要拖多久,若是朕有生之年能得见天下太平江山一统,那样也好。可若是还没还上这债便驾鹤西去了,这天大的窟窿岂不是又要留给朕的儿子去补?千难万难只在朕这一朝便算了,朕还没老,不愿意这时候就给子孙後辈们挖坑。”
萧齐听得心里直泛酸:“可是皇兄,大梁不仅是我们萧家的王土江山,也是那些黎民百姓的家园啊。臣弟以为,这些百姓不至于全都愚钝到连前线都不支持的地步,毕竟谁想看到国破家亡呢?西宁侯祖上是开国元老,纪家三朝为臣,在军中与民间都积威甚高,百姓们不会在这种时候坐视不理的吧?”
“你到底想说什麽?”萧炎扫他一眼,“现在还没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是你听谁说了什麽?”
萧齐被噎住,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萧炎脑筋一转:“该不会是……你终于惦记起那被你丢到塞北大营喝西北风的儿子了吧……?”
“才没有!”萧齐立刻矢口否认,“臣弟只是生了他,一天都没在跟前养过,没有半分感情,怎麽会因为惦记他惦记到想法子去放国债的地步呢?”
萧炎懒得和他吵这些,只道:“你今天去把今年的年礼送到西宁侯府去吧,纪卿今年是回不了家了,可他母亲还在府上,于情于理,朕都要关照一下。”
萧齐这次倒是难得没拒绝,爽快地答应下来。
。
“爷,”王环看了萧齐一眼,“都走到门口了,您还在这站着做什麽,进去看看吧。”
萧齐有些犹豫地擡头看了一眼那题写着“西宁侯府”四个赤金大字的门牌匾。
想当初,太|祖皇帝曾御书“大学士府”四字将这间府邸赐予纪家,到了太|宗皇帝时,纪家改从武道,又改称“西宁侯府”,可如今这钟鸣鼎食之家竟清冷至此,除却一个盲眼老妇,便是两个丫头一个老嬷嬷。
“唉,”萧齐踟蹰了大半天,还是往前迈了几步道,“好吧,进去看看。”
梅香和菊韵正忙着收年礼,过了一会儿才看见萧齐站在门口。
两人有些犹豫地对视一眼,还是走过去行了礼:“见过王爷。”
萧齐摆摆手:“不必多礼。”
即便是他们谁声音也不大,还是把纪母给吸引出来了。
侯府自纪岚予赴往塞北後便冷清了数月,如今乍然热闹起来,纪母也来了兴致,一定要她的嬷嬷搀扶着她出来看看。
嬷嬷将她扶到院中的小石桌旁坐下,不过短短四月不见,纪母便清减了不少,她穿着朴素的粗布短衣,白了一半的头发用一只木簪挽着,虽打扮得简洁,行动间却犹能瞧出几分闺秀之风,毕竟也曾是出身高门的千金小姐。
“是不是我的齐儿来看我了?”纪母笑呵呵地问了句,“是带着小孙子一起来的吗?”
萧齐被这句话问得有些心惊。
原来纪岚予当初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远赴塞北,是不曾叫纪母知道的。
如今这样,该叫他怎麽说呢?
萧齐如鲠在喉,沉默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麽回话。
“齐儿?”纪母试探着唤了他一声,“齐儿还在吗?”
“哦……”萧齐轻声道,“我还在的,母亲……”
纪母笑道:“你过来,为娘有好久都没见你了。”
萧齐一双腿脚上仿佛被灌了铅,沉重地挪了几步到纪母跟前,小声地叫了句:“母亲……”
“来,过来坐,”纪母伸手摸到了他的袖子,轻轻地拉着他坐在自己旁边:“这几个月身子恢复得如何了?”
“一切都好,”萧齐有些难为情地道,“多谢母亲挂怀。”
纪母笑着摸了摸他的头:“那就好,为娘眼睛不好,你辛苦生了孩子,为娘既不能替你们看好孩子,也没法子照顾你,现在反倒要麻烦你亲自来看望为娘,为娘真的不中用,给你们添麻烦了。”
“母亲快别这样说,”萧齐心虚得想死,“孩子是我们生的,自然该由我们来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