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遁,竟然是‘天罡三十六变’中的一门神通,它怎么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独孤信眉头紧锁,满心疑惑,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穿越前的那个意外瞬间。
那是在景区游玩的时候,他正饶有兴致地看着道士的罗盘,突然,扮演猪八戒的表演者一个转身,手中的钉耙竟不小心磕在了他的后脑勺上,当时只觉一阵剧痛袭来,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识。
回想起《西游记》里的记载,猪八戒可是懂“天罡三十六变”的。
难道是那一钉耙,在冥冥之中开启了某种神秘的机缘,将这大神通套装传授给了自己?
这么一想,独孤信恍然大悟,或许自己一穿越过来,这神通就已经存在于脑海之中了。
只是那时自己还在娘胎,除了前世的模糊记忆,对周围的一切都懵懂无知。
后来进入太乙仙门修行,由于修为进展缓慢,一直没能觉醒灵识,自然也就察觉不到脑海深处隐藏的这个天大的秘密。
想到太乙仙门作为这世界的顶级八大门派之一,拥有着无数修行者梦寐以求的功法和资源,自己在那里苦苦修炼多年却成效平平,如今却意外获得“五行大遁”,独孤信不禁感慨万千,心中一阵唏嘘。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暗自思忖:
“算了,过去的就不再遗憾了。有了这‘五行大遁’,我的修行之路未必就会比在太乙仙门差。”
独孤信继续深入探索脑海中关于“五行大遁”的信息,惊喜地发现,若修炼《五行转轮经》时能有五行精髓的支持,修炼速度还能再翻倍。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五行精髓虽难得,但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世间所传的“五行精髓”,实则蕴含着天地间五行之力的本源具象,其核心便是那些凝聚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先天灵气的灵材。
在修炼之初,这些五行灵材堪称修士进阶的基石。
此时修士根基未稳,体内真气微薄且驳杂,急需借助外力梳理经脉、壮大灵力。
可以说,在筑基、玄丹乃至结婴等境界,修士对五行精髓的需求几乎贯穿了日常修炼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炼制法器、丹药,还是布设阵法、突破境界,都离不开这些灵材中蕴含的五行之力。
然而,当修士的修为突破至入道境界,这一切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入道之境,意味着修士的元神已然凝练稳固,宛如琉璃宝珠般悬于识海之中,不染尘埃。
此时,修士的修炼重心已不再是单纯地吸纳天地灵气、壮大体内灵力,而是要让元神跳出肉身与五行的桎梏,直接与天地大道相连。
元神稳固之后,便如同拥有了一双能洞察万物本质的眼睛,修士开始通过元神去感悟天地间的运转规律。
看日月交替,悟阴阳消长之理;观四季轮回,感生生不息之道;听风雨呼啸,晓自然变化之序。
这时候,五行精髓中蕴含的那点具象化的五行之力,在浩瀚的天地大道面前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入道修士的元神已然能够直接从天地运转中汲取本源力量,无需再依赖灵材作为媒介。
他们所追求的,是对“道”的深刻理解,而这份理解,恰恰源于两点:
一是悟性,二是对万物生灵的感悟。
悟性如同劈开混沌的利剑,让修士在纷繁复杂的天地表象中,能迅速抓住大道的核心。
同样是观流水,悟性不同的修士所见截然不同。
寻常人只看到水往低处流,而有悟性者却能从中悟出“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之道,更能延伸至“水无常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应变之理,将这份感悟融入自身道途,使道基愈发圆融。
而对万物生灵的感悟,则是连接修士与大道的桥梁。
入道修士会走出洞府,遍历山川湖海,与草木对话,知晓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坚韧;
与鸟兽交流,理解其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
与凡人共处,体会其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情感。
在这一次次与万物生灵的接触中,修士会逐渐明白,大道并非遥不可及的虚无之物,而是存在于每一片落叶、每一声鸟鸣、每一个凡人的呼吸之间。
这份感悟会反哺元神,让元神与天地的联系愈发紧密,从而在修炼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从依赖五行精髓的具象之力,到凭借元神感悟大道的无形之理,这不仅是修士境界的跨越,更是修炼理念的彻底转变。
前者是向外寻求力量的积累,后者是向内探寻本心与天地的共鸣,而唯有完成这种转变,修士才能在大道之路上走得更远,触及那更玄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