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喃喃果笔趣阁 > 100110(第9页)

100110(第9页)

“诸卿以为呢?”——

作者有话说:苏轼是辱追[狗头叼玫瑰](?虽然但是谁家好人拿实绩辱追)

仁宗&宰相们是数据粉,数据不好会早朝上公开催销量的那种[白眼]

第105章第105章三元唤官家阿爹?这对……

以为如何?当然是好事一桩。

在座的几位臣子都和扶苏有些师徒之缘,每天看着他因才华和年龄遭到各种人妒忌、非难,谁都于心不忍。公布了成王殿下的身份后,至少那些声音就会消失,耳边清净不少。

至于官家的威望会被儿子分薄?官家自己都不甚在乎的模样。他们就更不用当回事了。不然搞得像在挑拨人家父子关系似的。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

“官家您跟小殿下提及过此事么?”

按理说,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家无论做什么,成王殿下都只有受着的份。但刚才不是说了吗?他们这对父子不一样。

仁宗一怔:“未曾。”

转瞬又露出个无奈的笑容:“但肃儿他想来不会愿意罢?看样子是还没玩够呢。”

范仲淹&欧阳修&富弼:“……”

求您和殿下别玩了,再玩,朝堂都差点儿要散架了。

他们不知道,在历史原本的时间线上,几十年后朝堂上会发生一场党争。波及奇广,激烈异常。但几位沉浮庙堂的政治大佬已经提前嗅到了不妙的气味——要是成王殿下再不停手,恐怕党争真的要发生了。

不再是新政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交锋,而是保守派火力全开,独独针对小殿下一个。君不见他们这些曾经的新政领军人物,在满天飞的弹劾奏折里,都已经退居二线了吗?

“朕晓得了。会和肃儿商量的。到时候说不得要诸卿相助。”

“一定一定。”范仲淹等人纷纷保证。

与此同时,他们也不禁想象起来:当敌视成王的人发现他们针对的人是当朝亲王、内定太子、未来的顶头上司时,会露出何等惊愕诧异的表情呢?

想着想着,便不觉纷纷露出微笑。

议定之后,几人纷纷告辞离开,回到枢密院处理起政务。垂拱殿中只余仁宗一人。他信手翻了翻摊开在桌上的《求知报》,看了几页后竟不觉入迷,直到把整篇的报纸翻到末尾,才恍然般想起什么来。

“朕依稀记得,肃儿曾对朕说过,办此报的初衷是为了给军队启蒙的,可有此事?”

黄都知答道:“回官家,确有此事。”

“肃儿他还真是……”官家感叹万千:“不知该说是机灵还是狡黠。”

曾经,让军队里的士兵读书识字,被梅尧臣和官家共同视作禁忌。放到朝堂上定会吵个三天三夜。但直到《求知报》发表出来,再送到军队里,满朝文武却都像目盲了一般,无一人在过程中提出异议。

也是,单独让士兵们认字是砸文人的碗,但倘若教化的对象是国民呢?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民的范畴里多加一个军队的类目,根本算不上大事,最多就是财政多添一笔印报纸的经费而已。

不愧是肃儿,于无声处湮惊雷啊。

要是扶苏能听到仁宗的心声,肯定会大呼冤枉。他真的只是受到苏轼无心之言的启发,决定办一份全民性报纸,顺便把争议问题给解决了。

但谁让他的“前科”太出彩了呢?到现在,就连身边最亲密的人,也无法避免,把他的呼吸都视作深谋远虑的一环。

仁宗忽然站起身来,手搭在桌上:“朕要去军队一趟,你且去准备,勿要与人分说。”

既然是写给军队的报纸,当然去看看士兵们阅读的效果如何。

黄都知:“是。”

又问:“官家可需唤人作陪?”

“不须。”

两刻钟之后,仁宗轻车熟路地打扮成了读书人模样,宫人往他身上套衣服的时候,他还忍不住想,好像不是第一次微服私访?

旋即,他不由得摇头失笑,果然是被肃儿给带坏了啊。

仁宗身上的书卷气重,儒雅翩翩,与通身装扮毫不违和。但他行走江湖靠得可不是衣装,而是脸。光是在禁军大营外站了片刻,禁军大营的陈总管就闻风前来,毕恭毕敬地给他行礼,然后打开了大门。

但不知怎的,那总管看上去对仁宗的到场毫不压抑,仿佛在意料之中似的。

怎么回事?

官家眉头一蹙,疑心是身边人走漏了风声。正要出言试探,陈总管突然开口道:“三元郎已经来了一刻钟,正在丙十三营中。官家您看您是去和他汇合,还是……?”

“三元郎?”官家有点懵。

陈总管更懵了:“啊?是三元郎告诉臣,他奉了您的旨意来军中视察的呀?”

敢情你们不是一起的?

官家又好笑又头疼地揉了揉眉心:“是,是朕的旨意。罢了,你就把朕带到那丙十三营吧,正巧朕也欲一观《求知报》反响如何。”

陈总管动了动嘴唇:“臣遵旨。”

心中却止不住腹诽起来:唉,人比人气死人暗示。有的人,连假传圣旨官家都肯包庇。要是他来个先斩后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嘶,不敢想,还是别想了,小命要紧!

一行人在军营见穿行而过。

仁宗四望着目之所及的军容军纪,微不可查地摇头,心中叹气不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