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喃喃果笔趣阁 > 120125(第10页)

120125(第10页)

是肃儿太厉害,还是祖宗太……咳!

官家到底还是老实人,没敢嘀咕太久。他命令起内侍:“你们把这些钱分予两半,一份充入国库,另一半充入朕之私库。”

其实,蜂窝煤的买卖是以皇家的私人名义,就算完全充入私库,满朝文武也无甚可指摘。但官家寻思着,肃儿不是贪财之人,未必乐见这种情况。

至于私库的部分,官家也不打算私用。前些年,皇庄上下听从肃儿的种满了棉花,赚来的钱足以让仁宗再挥霍二十年。

他在垂拱殿的小会上宣布:“朕欲将这一部分私库之钱换成粮食、布帛,换完之后往北边运过去,给太子花用。”

“太子殿下……花什么用?”

仁宗一笑:“自然是收买人心之用。”

如果说“军事”“武力”数值是大宋的附加题、奥数题、那么“德政”“仁政”就是宋朝君主的必修课。攻打云州这一最艰难的一步已经度过,剩下就需要安抚云州百姓的人心了。

这一步,狄青和扶苏的军队已经在做。但谁会嫌好吃好穿的多?

仁宗相信,待到明年春暖花开,辽帝喘过气来想要重新谋夺云州之时。那里,会已经变成他们大宋的囊中之物。

因官家的一道命令,枢密院上下又开始急速运转,齿轮磨蹭得咔咔作响。官家掏的钱数目不小,足够采购完汴京三分之一的棉布、麻布等物。摆在范仲淹等人的难题不是如何买,而是如何买完不使布价上涨,影响百姓的生活。

这可是个无比棘手的问题,难坏了汇集了这个国家最多政治精英的枢密院。然而,他们虽眼底含着愁苦,嘴角却是上扬微笑的。因为收购来布匹的用途,他们甘之如饴。

“不若从江南收买,那处的布料更多,质量也比汴京要好。”

“从江南,何如从川南?”

“还不如依照殿下昔日设定指导定价,一劳永逸了事。”

“你这主意却不妥……”

主事者的范仲淹听了一天辩论,心下却已有了计较,挥挥手散会了。他趁着昏暗的天色,出了枢密院的大门准备归家。

冬日就这点儿不好,天黑得太早了,明明还是下午时分,太阳已然下坠。但思及这冬日让他们收了云州,范仲淹又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范大人,范相公。”

突然从角落窜出一个人影,把范仲淹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哦,是他认识的人。殿下和他儿子共同的友人,苏轼。也是当年“神童榜”的得名缘由之一。

他的手冻得发红,看样子在枢密院门前等了许久。范仲淹疑心他是来等自己的。

“你有何事?”

对少年英才,范仲淹向来是宽容的。

苏轼抿了下嘴,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我许久未见殿下,不知您能否帮我转交于他。”

见范仲淹抬手似要拒绝,他连忙急道:“我知晓殿下他,殿下他在……”

他做了个口型。

“……但我十分担心于他,想知道他近况可好,才特地来拜托相公您的,拜托了!”——

作者有话说:日六DAY5!夸我![撒花][撒花][撒花]

第124章第124章娘娘,妙悟,来活儿了……

范仲淹的眉头一蹙。

关于太子殿下的下落堪称国之机密。汴京城中知晓之人不超过一掌之数,还都被官家严下过封口令的,不会轻易泄露。

苏轼虽然是太子殿下之友,但年仅十三,品级也不够参与国家之核心机要。料想官家也不会多此一举,特意告知于他。

所以……

“你是如何知晓的?”

苏轼见范仲淹张口不是拒绝,而是询问,心中顿时一喜。但他还是表面稳重地答道:“是学生自己猜出来的。”

他洋洋洒洒从最初的疑点说起,再到宫中派人送来蜂窝煤、并请他写推广文,最后到《求知报》上四篇文章的内容,一点点抽丝剥茧,分析出了太子殿下的去处。

范仲淹顿时松了一口气——太好了,不是有人泄密。而且推理出正解的条件极为苛刻,非得是与太子殿下极为熟稔,且参与经受过部分北伐事务之人。

有这个条件的,目前来看,除了苏轼和他儿子范纯仁外,再找不出第三人。

那就好。太子的安危保住了。

范仲淹的脸色好看了不少,再看向苏轼时的神情也变得和煦:“你做得很好,就算猜出来亦要守口如瓶,就算是对父母亲人,亦不可轻易透露。”

范仲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对范纯仁他一个字儿都没说。

苏轼乖乖地回答:“本该如此。我父对此已不知情。我从未向他提起过半句。”

“至于你的这封信能不能送到殿下的手中,也不是老夫说得算。”范仲淹虽然嘴上表达了推据,手却伸出来接过,将它收入怀中。

苏轼的眼睛一瞬间迸发光芒:“您愿意、您愿意……”

“老夫充其量帮你问一问,最终还要看官家的意思。”

第二日,这封信送到了官家桌案前。和铜板折算成钱布的方案一起。它被官家饶有兴致地拿起来,拨了一把信封口,是粘住的:“这是苏轼那孩子的信?给肃儿的?”

“回官家的话,正是。”

范仲淹一五一十把苏轼送信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后,就默不作声,把裁决的权力交给了身前的万人之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