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译者联盟朗文薰万事心想事成
周五上完课,又到周末。在周六早上,文薰早起吃饭,给公婆请安後,便出门返回大学,参加学校辩论社组建的英语辩论赛活动。
和上回在郭滔先生的园子里那般随意不同,这回在校,又是新学期的第一回活动,辩论社的成员们十分重视。早前便由蔡云子带头,找罗友群签了字,借来学校礼堂作为场地一用。
他们准备得声势浩大,消息传出去,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发酵,金陵城中的其他大学生们也都知道了有这回事。
如今的社会,学生们比老师更清楚学好英语有多重要。在比赛举办当天,金陵大学门口便围满了人,全是等待着入校参观的来自其他学府的学生。
文薰来时,还在校园里见到了几位端着相机的记者。
学生们的能力有限,应该不会弄出这麽大的场面。她猜测,可能是郭滔,又或者是罗友群想要扩大金陵大学的影响力,故而在背後做推手。
江浙地区的学府很多,但没有哪一所学校有北方的清华丶北大那两所大学统治一方的能力。或许这其中又涉及到了什麽政府命令?
文薰自己盲目猜测了一轮,又挥开那些阴谋,避开拥堵的大门,从侧门入内。
今天整场比赛将围绕“人性本善”这个主题展开。采取经典的正反两方互辩的形式,每方队伍请出五位辩手,做观点的讲述与对对方观点的驳斥。
文薰已经提前收到消息,这回蔡云子站到了反方,并被列入三辩的位置。
进入礼堂,内部环境入目之处便是井井有条,且不失美感。除了一些带走标语的横幅外,舞台前布满了鲜花。另外,舞台背景墙上还布置了一些气球和彩带,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光是看这鲜亮的架子,真是办得有模有样。文薰还在打量陈设呢,就有一个学生小跑过来,把文薰引去她的座位。
她的位置在第二排靠边,较为隐蔽,回头却能展望全场。
文薰路过还见到了熟人。她和钱碧莹丶吴品芳打了招呼,才坐下没多久,林伟兰就来了。
也不知道是哪个机灵鬼安排的,居然把她们二人正好安排在一处。
彭兴朝对这种卖弄口舌的场合不感兴趣,今日没来。林伟兰拉着文薰,直道他不懂得欣赏,白白错过。
在台下的观衆们陆续入座时,辩论社的田文剑同学登上舞台,他今日西装革履,站在话筒前用英文念迎宾丶以及维护秩序的开场白,看着真像那麽回事。
台上的学生意气风发,林伟兰也在文薰耳边笑道:“江弈材真是个睁眼瞎。今天就应该把他绑过来看清楚,咱们金陵大学的学生到底有多优秀。”
文薰但笑不语,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里透露的信息却也是认同的。
关于那天江弈材的讲话,不消谁特意传播,金陵大学的教师们就都听说了,连林伟兰这个身在理学院的人都有所耳闻。自家学生只有嘴上嫌弃,万没有江某人这种公开批评的道理。一些年轻教师们批斥他冷傲,不近人情,一些年长的先生们却并没有怪罪他的轻狂,反而帮忙解释:
“江先生年轻,做先生的时间不长,且是两年前才毕业,他大约是还没从学生的身份中脱离出来。”
林伟兰听完,如此向文薰发表自己的理解:“老先生们这话的意思,是说江弈材并未把金陵大学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学生,而是将那群学生当成与自己一样的竞争者。端看文学院二年级很出名的那位蒲君便知道了。他若与江先生站在一块儿,不做介绍,陌生人如何能分得清谁是学生,谁是先生呢?”
今日的活动,蒲昌京也上台参与,成为正方的第四位辩手。
据文薰得来的消息,这是辩论社的学生们知道场面拉大了,为了防止当天发生意外,所以特意去请蒲昌京来做“外援”。
连看他不自在的蔡云子都不得不承认,蒲昌京是天生的辩手。
林伟兰从文薰这里听说这回事,也略有新奇,“我还以为蒲君是不爱凑热闹之人。不过我听说他本就爱名,能有一个这样的机会,想来他也是愿意的。”
文薰道:“其实我也爱名呢。”
林伟兰十分讶异,“你?”
“是啊,”文薰的态度和言语中都流露出坦率,“我有很多事想做,而那些事,一介无名小卒又是做不到的。”
林伟兰点头,顺着她的话重新思考,“你这麽一说,看来,好像是我对蒲君有些偏见。”
文薰张嘴,想要解释自己没有指代她,伟兰又笑道:“朗先生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学生呢。”
文薰接过话说:“若他今日能出风头,也算为咱们临安大学长脸。”
“唉呀!”林伟兰惊喜一声,拉住她,“可叫我抓住你的错处了不是,你刚才说是哪个大学?”
文薰用指尖轻掩住嘴唇,怀疑道:“我说了什麽,我不是说金陵大学吗?”
“才不是呢,”林伟兰逮着他,简直不愿意放手了,“你这个临安大学跑来的奸细,还不快点老实招来。”
她还想打趣她是不是想老公了。
谁知文薰却有真理了,“什麽奸细?人家本来就该是临安大学的老师嘛。”
她因何而来,林伟兰也有所耳闻。担心这是她的伤心事,连忙打住,服软,“好好好,是金陵大学对不住你。我这就陪你去找罗公麻烦,谁让他好事不做,把你拐带来的。”
她二人说的是玩笑,哪能真去找人?
很快,郭滔先生登台,在全场自动安静下来的高素质环境中,亲自用英文做开场发言。
这也预示着比赛即将开始。
接下来,文薰观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
学生按照辩论赛的程序,依次起立对自己的观点做演讲陈述。他们的发音清楚标准,句子说得条理分明,且非常注意准确用词。或许是为了炫技,个别同学还会用上一些比较偏门的俚语。
其中最亮眼的又数蒲昌京。他与别人不同,别人用英文俗语,他偏将中文的谚语丶名言翻译过来,再结合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实际运用,如此不仅表达了他的知识掌握,还展现了他的翻译能力。
到此,不少人生出明悟。这哪里是辩论活动?分明是一场公开的学习报告。
金陵大学“贼”心不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