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组的动作快得惊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几辆贴着《极限生存》节目ogo的商务车就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张氏琴坊所在的巷口。
车上下来的人,一个个气质沉稳,透着专业和谨慎。有穿着素雅、手指修长的古琴鉴定师,甚至还有一位专门研究明代工艺史的老教授。
这小破院子,什么时候来过这么多“大佛”?左邻右舍都扒着门缝看热闹,啧啧称奇。
张师傅看着这群人,虽然嘴上还是哼唧着“别给我添乱”,但紧绷的脸色明显缓和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是尊敬的。
简单的介绍和情况说明后,小小的堂屋立刻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高规格的“专家会诊室”。
那张残破的古琴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铺着软绒布的工作台上,各种无影灯、放大镜、显微摄像头对准了它。
直播镜头也调整了机位,多角度捕捉这一严肃而神圣的时刻。
弹幕也变得正经了许多,少了些玩梗,多了些紧张和期待。
“这阵仗……好像手术室啊!”
“给琴做手术,第一次见!”
“专家们看起来好严肃,紧张得我手心冒汗。”
为的文保专家姓胡,是个头花白、一丝不苟的老先生。他戴上白手套,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查琴身,特别是岳山那道触目惊心的裂纹和松动的雁足。
良久,他直起身,语气凝重:“张师傅的判断有很高参考价值。从木料风化程度、漆面断纹的形态以及部分工艺细节来看,此琴年代确属明中晚期无疑。至于是否确为潞王亲制或潞府所出,还需要更深入的比对研究,但无论如何,这是一张极为珍贵的明琴,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另一位古琴鉴定师,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轻轻拨动那仅存的几根锈弦,聆听那微弱几不可闻的余韵,点头道:“虽残破至此,但琴体基本结构未遭毁灭性破坏,木质共鸣的基础还在。若能成功修复,或有重现天籁的可能。”
官方认证!实锤了!
直播间的观众虽然听不懂太专业的术语,但“明琴”、“珍贵”、“极高价值”这几个词是懂的!弹幕瞬间被“牛逼”和祝贺刷屏。
专家团队和张师傅、凌墨一起,迅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原则就八个字: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恢复其演奏功能,而不是把它弄得跟新的一样。
先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岳山的那道裂纹和雁足的松动。这关系到琴的结构稳定,是修复的基础。
“补裂,必须用传统大漆调和鹿角霜。”张师傅斩钉截铁,“化学胶水?想都别想!那是对琴的亵渎!”
大漆,就是生漆,从漆树上采割,是传统工艺中最顶级、也最考验功力的天然粘合剂和涂料,但极易导致过敏,俗称“咬人”。鹿角霜则是鹿角熬制后剩余的骨渣,磨成粉,与大漆调和后填充缝隙,坚硬如石,且能与古琴木质完美结合。
“我来调灰胎。”张师傅当仁不让,这是核心手艺。
“那我来处理岳山和雁足的结合面,清理旧的残留物和污垢,为粘合做准备。”凌墨主动请缨。这是个精细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不能伤及琴体分毫。
专家们负责监控环境温湿度,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修复过程科学规范。
分工明确,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张师傅取出一罐珍藏多年的优质生漆,那颜色如同浓稠的血液,散着独特的气味。
他小心地取出一些,放在一块瓷板上,又加入精心研磨的鹿角霜粉末,用一把小刮刀开始反复捶打、调和。这个过程极其枯燥,需要将空气完全排出,让漆与粉充分融合,达到合适的粘稠度。
而凌墨那边,更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
他拿着特制的竹签、软毛刷、洗耳球,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屏气凝神,一点一点地清理岳山裂缝深处和雁足榫卯里的百年积尘、霉斑。
他的动作稳得可怕,手腕没有丝毫颤抖,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方寸之地。
有专家想上前指点,却被胡专家拉住。低声道:“别打扰他。你看他下手的力度和角度,比我们一些年轻研究员还稳、还准。这小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直播镜头推近特写,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凌墨如何用微小的工具,像蚂蚁搬家一样,将顽固的污垢清理出来,而不伤及周围脆弱的木料和漆面。
“我大气都不敢喘……”
“这手也太稳了吧!比我拿筷子还稳!”
“这得是多大的耐心啊!我看着都累。”
“凌墨上辈子怕不是个宫廷御用修复大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上午到中午,简单吃了口节目组送来的盒饭,两人又立刻投入工作。
张师傅的灰胎调好了,黑褐色,细腻如膏。凌墨的清理工作也完成了,裂缝和榫头露出了相对干净的原始界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