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墨“琴惊四座”之后,剧组上下对他的态度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那些若有若无的审视和质疑,变成了自内心的尊重和好奇。就连最初挑衅的秦风,虽然依旧别扭,但再也不敢主动招惹,拍对手戏时也明显认真了许多。
拍摄有条不紊地进行。凌墨展现出了惊人的“体验派”演技,一旦开机,他便不再是凌墨,而是那个心怀锦绣、身处漩涡的乐师李长安。
他的台词功底深厚,眼神戏精准,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那种由内而外散出的、属于盛唐文人的风雅气度,是任何表演技巧都无法替代的。
这天,要拍摄的是一场重头戏——“曲江流饮”文人雅集。李长安在此处凭借一即兴创作的琵琶曲《春莺啭》,名动长安。
场景设在仿建的曲江池畔,杨柳依依,流水潺潺,数十位饰演文人墨客、贵族子弟的演员齐聚,其中不乏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戏骨。
张毅牟对这场群戏要求极高,不仅要拍出盛唐的繁华气象,更要捕捉到文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机锋与欣赏。
饰演当朝大儒“颜师古”的,是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老师级别的老艺术家——郑乾。郑老爷子戏好,为人也正派,但对演员要求极为严格,尤其反感靠流量和关系进组的艺人。虽然凌墨之前的表演有所耳闻,但老爷子心里始终存着几分考察之意。
拍摄开始,丝竹管弦,觥筹交错,文人之间吟诗作对,气氛热烈。
轮到李长安献艺。凌墨抱着琵琶,坐于场中。他指尖轮拨,一段清新明快、模仿黄莺啼鸣的旋律流淌而出,技艺精湛,情感饱满,瞬间将众人带入春日曲江的意境之中。
“好!”张导在监视器后忍不住低喝。
一曲终了,满座皆惊。按照剧本,接下来是郑乾饰演的颜师古抚须赞叹,并即兴赋诗一。
然而,郑老爷子在说到一句台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时,眉头微蹙,似乎对其中某个字的音或理解有些不确定,卡顿了一下。
“卡!”张导喊停,“郑老师,怎么了?”
郑乾摆了摆手,有些抱歉:“老了,脑子有点糊,这句‘胄筵’的典故,我记得是出自《南史》,但具体指代和读音,一下子有点拿不准了,怕理解错了影响情绪。”
现场顿时有些安静。这种涉及生僻古籍的细节,连编剧和文史顾问一时都有些挠头。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坐在一旁的凌墨开口了,声音清晰平和:“郑老师,您记得没错。‘胄筵’确实典出《南史·齐高帝纪》,原指帝王宴饮,后引申为规格极高的宴席。此处读作‘zhouyan’,颜师古用此词,既是称赞此曲,也是暗指此次雅集之盛,与后文‘簪裾’代权贵相呼应。”
他不仅说出了出处和读音,更解释了在此处使用的精妙之处。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凌墨身上。
郑乾老爷子猛地抬头,眼中爆出惊异的光芒,他仔细回味了一下,抚掌大笑:“对!对对对!就是这么个意思!‘胄筵’对‘簪裾’,妙啊!凌墨,你小子……可以啊!”
老爷子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看向凌墨的眼神彻底变了,从之前的审视变成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惊奇。
“哈哈,老郑,这回服气了吧?”张毅牟导演也笑着走过来,“早跟你说过,凌墨肚子里有真东西。”
郑乾连连点头,对着凌墨感慨道:“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凌墨啊,你这学问,不像个演员,倒像个学者了。有你在这剧组,我这老家伙都不敢随便说话了,哈哈!”
这番半开玩笑的话,分量却极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如此公开肯定,瞬间将凌墨在剧组的地位再次拔高。
凌墨谦逊地微微躬身:“郑老师您过奖了,晚辈只是平时喜欢瞎看些杂书,恰巧知道一点而已。还要多向您请教。”
不骄不躁,态度谦和。
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其他演员看在眼里,心中唯有叹服。有才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才华还如此谦逊努力。
站在人群边缘的秦风,看着被郑老爷子亲热地拍着肩膀、与张导谈笑风生的凌墨,心中最后那点不服气也烟消云散,只剩下一种难以企及的无力感和一丝……想要追赶的冲动。
这场意外的“文化考较”,以凌墨的完美解答告终。拍摄继续进行,郑乾老爷子状态极佳,一条过。
经此一事,凌墨在《长安乐》剧组,真正站稳了脚跟,不仅是以演员的身份,更是以一位“文化人”的身份。
消息不胫而走,当天晚上,“凌墨现场指导老戏骨古文”的词条就悄悄爬上了热搜,又为他引来了一波“学霸”滤镜的赞叹。
凌墨却并未在意这些,他回到房间,再次翻开了厚厚的剧本和唐代史料。
他知道,演技的认可是第一步,文化的底蕴是根基。而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将这两者完美融合,真正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流传荧屏的经典角色——李长安。
前方的路,依旧漫长,但他乐在其中。
喜欢娱乐直播:我一身传承吊打顶流请大家收藏:dududu娱乐直播:我一身传承吊打顶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