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墨轻松写意地化解了孙教授的“考较”后,节目流程继续向下推进。
第二个环节,“礼乐溯源”。节目组请来了国内顶尖的古乐器复原团队,现场展示了根据曾侯乙墓等考古现复原的编钟、编磬、古琴、瑟、埙等一套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器。
当这些沉睡千年的古乐器和它们的后代重现于舞台,金光闪闪的编钟、玉质温润的编磬、古朴苍劲的古琴……仅仅是静态陈列,就已经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古乐复原专家为大家讲解了“礼”与“乐”在先秦时期密不可分的关系:“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乐,在当时是维系社会秩序、沟通天地神灵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解过后,主持人汪寒适时地提出了一个互动环节:“听了专家的讲解,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今天,重新奏响这古老的礼乐之魂呢?”
灯光聚焦在凌墨身上。
“凌墨,我们知道你精通古琴,对于先秦礼乐,你是否也有所涉猎?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或者说,为我们即兴演绎一段,你心目中那个时代的‘礼乐’?”
这个要求,比之前孙教授的提问更加直接,也更具挑战性。即兴演绎,不仅要懂乐理,懂古乐器,更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周老、马先生等人也充满期待地看着他。孙教授则低着头,不敢再看。
凌墨沉吟片刻,目光扫过那套复原编钟和古琴,缓缓起身。
“礼乐之魂,在于‘和’。”他开口,声音沉静,“并非简单的旋律优美,而是一种秩序感,一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
他走到古琴前,坐下,却没有立刻弹奏。他闭上眼睛,手指虚按琴弦,仿佛在感受,在沟通。
整个录制现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几秒钟后,他睁开眼,眼中一片清明与虔诚。
他抬手,落指。
“咚……”
一个低沉、悠远、仿佛来自远古的散音响起,如同巨石投入历史的长河。
他没有选择已知的任何一古曲,而是即兴创作!
琴音起初缓慢而庄重,带着明显的仪式感,仿佛再现了祭祀时肃穆的场景。旋律古朴,甚至有些单调,但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不容置疑的精神力量。
紧接着,他的演奏加入了轮指和泛音,旋律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仿佛描绘着礼成之后,人群的井然有序与内心的平和满足。这是一种“秩序之美”,一种“各安其位”的社会理想。
随后,琴音陡然一转,变得开阔、雄浑!他左手指法变得刚劲有力,右手拂扫如风,一段充满力量感与生命张力的旋律奔涌而出!这不再是庙堂的肃穆,而是充满了对山河大地的礼赞,对生命繁衍的讴歌!
他不仅仅是在弹琴,他整个人似乎都与琴音融为一体。他的表情随着音乐而变化,时而肃穆,时而平和,时而激昂。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他弹奏到最为开阔雄浑的段落时,旁边那套复原编钟,靠近他方向的几枚小钟,竟然随着他琴音的特定频率,出了极其轻微、却清晰可闻的“嗡嗡”共鸣声!
“钟磬和鸣!”古乐专家失声惊呼,激动地站了起来,“这是……这是只有在特定频率和气势下,才能引的物理共鸣!他……他的琴音,引动了编钟!他弹出了那个时代的‘气’!”
这一下,全场彻底震撼!
周老猛地抓住扶手,马先生瞪大了眼睛,宋春丽老师捂住了嘴。主持人汪寒也忘了控场。
直播间弹幕出现了瞬间的空白,随即是火山喷般的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