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正旦朝会,百官与各国使节都要进宫朝贺皇帝,皇帝也将在奉天殿接见群臣和使节。
正旦朝会庄重肃穆,锦衣卫在奉天殿外布置仪仗,教坊司在殿内殿外安排奏乐,仪礼司则将玉器陈列在皇帝御座前。文武百官与各国使节身穿正式朝服,在奉天殿内等候皇帝驾临。
皇帝本人身着最高规格的玄黑冕服,接受百官与各国使节的朝拜。
朱由校头戴冕旒,端坐在御座之上,文武百官齐刷刷跪下,高呼:
“臣等恭请圣安!”
“朕安,平身。”
新年第一天,是向皇帝拜年的时候,谁要是在这时提政务,无疑是自找麻烦。
内阁辅王象乾作为百官之,第一个上前致辞:
“臣恭贺陛下万寿无疆,龙体康健,国运兴盛。”
紧接着,武官之英国公张维贤上前献贺:
“臣恭贺陛下圣体康泰,愿天下太平。”
内阁次辅刘一燝也上前致贺:
“臣恭贺陛下龙体安泰,政通人和!”
朱由校得挨个听完大臣们的贺词,还有各国使节的祝贺,其中包括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十多个国家。
此时的大明,在世人眼中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尤其在欧洲人心中,更是理想国度的象征。这一切,皆因当年一位欧洲人亲历大明万历年间,回国后四处宣讲,使得大明的形象深入人心。
万历年间,是大明自正统朝以来最鼎盛的时期,也是暗藏危机的年代。所谓极盛之后,必有衰败,仿佛天道如此。
朱由校心中已有宏愿,不仅要恢复永乐年间的辉煌,更要越那个时代。
等百官和使节朝贺完毕,轮到他亲自登场。他要亲笔题词,献给这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朱由校在纸上挥毫写下:
“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富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利、万世太平!”
由王朝辅高声宣读。
百官齐声高呼:
“陛下万岁!”
这一整套仪式走完,已经快到正午。朱由校坐得腰酸背痛,年纪轻轻,还真撑不住这种场面。
待一切结束,王朝辅再次高呼:
“陛下于武英殿赐宴,百官叩谢恩!”
众人再次齐声高呼:
“臣等恭贺皇帝陛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只是文武百官向皇帝朝贺,皇帝也在宴请百官。与此同时,在京的有诰命身份的夫人也要入宫,朝拜太妃。太妃于慈宁宫设宴款待。不在京城的诰命夫人需写信致贺,各地将领文官也须在家中设香案,面向京城方向遥拜。此等场面,不亚于登基大典。
……
南京
“你们是什么人?”
“本将乃孝陵卫都佥事指挥使李之才,奉旨前来,开城!”
“孝陵卫?听都没听过,肯定是贼寇,快去通报国公爷!”
南京的守备是魏国公徐弘基,南京京营的军权,基本掌握在他与南京兵部尚书手中。其余五部尚书中,除了户部尚书掌握财政,有些分量,其他几位几乎形同虚设。
“放肆!本将手持圣旨,前来南京驻防,若耽误军机,唯你是问!”李之才怒火中烧,他连夜赶路,天刚亮就到了南京城下,却被几个小兵拦住,实在令人气愤。
可惜城楼上的守军根本不予理会。李之才只能在城下干等,越等越恼。
此刻,徐弘基刚刚完成遥拜天子的礼节,正在家中接受儿孙们的拜年。
“什么东西,也敢往国公府闯?”
门外传来仆从的斥责声,徐弘基听得心头不悦,大年正月初一,谁这么不长眼?真是败兴。
不多时,管家急匆匆赶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