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竞赛紧密的合作
陈烁的出现,如同一颗意外投入湖面的石子,虽轻,却切实地扩展了徐卓远与他人连接的涟漪。图书馆那次短暂的书籍借阅后,陈烁似乎鼓起了更大的勇气。他开始偶尔在徐卓远独自于实验室验证某个理论模型时,抱着一叠草稿纸,远远地站着,直到徐卓远察觉到他存在,投去询问的一瞥,他才敢上前,磕磕巴巴地提出几个思考良久、颇具深度的疑问。
令人意外的是,徐卓远并未拒绝。他或许依旧言简意赅,点出的关键词甚至有些冷酷,却总能精准地切中问题核心,为陈烁拨开迷雾。这种纯粹建立在知识层面的交流,仿佛为徐卓远竖起的高墙开了一扇窄窗,允许一丝来自外界的、不带任何情感索求的清风吹入。
封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那个以“学术为桥梁”的想法愈清晰。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己埋头钻研,试图以问题引起徐卓远的注意,而是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四人小团体(或许现在可以勉强算上偶尔加入的陈烁,成为四点五人了)的学习交流中,引导更深层次的讨论。
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林修宇正对着一段复杂的程序代码抓耳挠腮,裴云深在一旁用平和的语调分析着逻辑结构。封瑶则和徐卓远讨论着一道涉及多维空间概念的物理难题,陈烁坐在稍远一点的位置,竖着耳朵听,时不时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
“所以,这里的度规张量引入后,时空弯曲的效应是否可以被类比于某种拓扑变换?”封瑶提出一个假设,目光清亮地看向徐卓远。
徐卓远尚未开口,一旁的陈烁却忍不住小声插话,带着几分不确定:“那个……我、我前几天看到一篇预印本文章,好像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但他们是从信息熵的角度切入的……”
他的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林修宇和裴云深也暂时从代码中抽身,好奇地望过来。徐卓远的目光第一次在非答疑时间,主动落在了陈烁身上,虽然依旧没什么温度,却带着审视和探究。
“信息熵?”徐卓远重复了一遍,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了敲,“具体。”
陈烁受宠若惊,连忙翻出自己的平板电脑,手忙脚乱地调出那篇论文的摘要,结结巴巴地解释起来。他的叙述起初有些混乱,但在徐卓远几个关键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变得清晰。封瑶适时加入,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进行补充。原本两人间的讨论,不知不觉扩展成了三人间的学术碰撞。
林修宇看得目瞪口呆,用手肘碰了碰旁边的裴云深,压低声音:“哇哦,这就是学霸的世界吗?我感觉他们好像在光,还是那种我理解不了的光。”
裴云深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一丝笑意和了然:“很好的现象,不是吗?”他乐于见到这个团体因为共同兴趣而更加凝聚,更乐于看到徐卓远身上那层坚冰,被这种纯粹的智力激荡悄然融化一丝。
讨论暂告一段落时,陈烁因为激动和紧张,额头都冒出了细汗,但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徐卓远虽然没再多说什么,却破天荒地将自己手边一份相关的参考资料推到了桌子中央,示意大家可以传阅。
这个细微的举动,让封瑶心中一动。她意识到,徐卓远并非不需要同伴,他只是无法处理复杂的情感羁绊和社交规则。但在一个由知识和逻辑构建的、规则清晰的世界里,他是有可能接纳“同行者”的。
契机很快到来。学院即将举办一年一度的“星晖”学术科技竞赛,鼓励跨学科合作。消息公布后,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
晚自习后,四人并肩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月光皎洁,树影婆娑。林修宇率先打破了沉默,语气兴奋:“‘星晖杯’!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我们组队吧?老徐负责物理数学核心模型,云深负责数据分析和逻辑架构,封瑶心思缜密可以负责文献整合和部分实验设计,我嘛……”他拍了拍胸脯,“负责搞定所有硬件连接、程序调试,以及——给大家加油鼓劲!”
他搞怪的样子冲淡了讨论学术时的严肃气氛。裴云深轻笑出声,表示赞同:“跨学科合作是趋势,我们四人组合,确实能覆盖多个领域。”
封瑶的心跳微微加,她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徐卓远。她知道,这种团队项目对他而言是一种挑战。他习惯了一个人掌控所有环节,不信任,也似乎不需要他人的协作。
“徐卓远,”封瑶轻声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我记得竞赛指南里有一个方向,是关于利用量子纠缠原理优化经典通信模型的基础研究,这和你之前提到过的,对现有通信协议局限性的思考很契合。”她没有直接邀请,而是指出了项目与他个人兴趣的高度相关性。
徐卓远脚步未停,目光落在前方被月光照亮的路面上,似乎在思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裴云深适时补充,语气平和理性:“这类项目工作量不小,独自完成耗时耗力。团队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效率更高。而且,”他顿了顿,看向徐卓远,“最终的成果署名,会按照实际贡献度来,清晰明确。”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徐卓远内心深处的某个原则。他厌恶模糊不清,厌恶不公,厌恶被侵占。裴云深精准地提供了他所认可的“规则”。
良久,就在林修宇快要按捺不住再次开口时,徐卓远低沉的声音响起,只有一个字:
“好。”
封瑶悬着的心悄然落下,唇角漾开一抹温柔的笑意。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参赛的同意,更是他向着他们的世界,又小心翼翼地迈出了一小步。
组队消息不知怎的被陈烁知道了,他鼓起毕生勇气,在实验室门口堵住了徐卓远,脸涨得通红,声音细若蚊蝇:“徐、徐同学……你们队伍……还、还需要人吗?我、我可以负责资料检索和部分计算验证……我、我很擅长这个……”
徐卓远看着他,眼神依旧没什么波澜,就在陈烁快要绝望时,他开口:“明天下午三点,物理实验室o,带上前沿通信协议优化相关的综述报告。”语气公事公办,像是在布置任务。
陈烁却如同听到了天籁,连连点头,激动得几乎同手同脚地跑开了。
于是,一支略显奇特,但潜力无限的竞赛小队正式成立。徐卓远作为毋庸置疑的核心,负责理论框架搭建和关键难题攻关;裴云深是冷静的架构师,将天才的构想转化为严谨的逻辑和数据模型;封瑶是细腻的整合者,穿梭于浩瀚文献与实验细节之间,查漏补缺,调和思路;林修宇是行动力极强的工程师,将代码和硬件完美结合,让想法落地;而新加入的陈烁,则成了不知疲倦的资料库和人形计算器,默默承担了大量基础却繁琐的工作。
在一次次讨论、争辩、调试、失败的团队协作中,变化在悄然生。徐卓远依旧话少,但他开始倾听。当林修宇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时,他不再完全无视;当裴云深提出不同方案时,他会基于逻辑进行权衡;当封瑶指出他某个假设过于理想化时,他会沉默,然后在下一次讨论中给出更完善的考虑。
最让封瑶触动的是一个深夜,他们为了调试一个关键的干涉仪参数,在实验室熬到很晚。连续几次失败后,气氛有些沉闷。林修宇累得瘫在椅子上,哀叹道:“完了,我感觉我的脑子已经和这堆电路一样,短路了。”
一直紧盯着屏幕数据的徐卓远,眉头紧锁,周身气息比平时更冷。封瑶递给他一杯温水,轻声道:“休息一下再看,也许只是个小问题。”
徐卓远没有接水杯,也没说话,忽然站起身,走到实验装置前,手指极其精准地调整了一个微小得几乎可以忽略的旋钮。然后,他回到电脑前,重新运行程序。
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噪声波纹,瞬间稳定下来,呈现出清晰、优美的干涉条纹。
“哇!成功了!老徐你神了!”林修宇瞬间满血复活,跳了起来。
裴云深也露出了放松的笑容。
封瑶看着徐卓远,他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紧抿的唇角线条似乎柔和了那么一丝丝。在众人欢呼时,他极快地瞥了她一眼,那眼神深处,似乎掠过一抹极淡的、类似于“顺利解决了”的平静满足感。
那一刻,封瑶清晰地感觉到,他内心那座冰封的城墙,在那道名为“同伴协作”与“共同目标”的微光持续照耀下,又有一小块坚冰,悄然融化成了涓涓细流。
竞赛的压力和团队的紧密合作,如同一个高效的催化剂,加着徐卓远内心坚冰的消融。然而,封瑶也明白,学术上的认可与团队协作的默契,所能触及的,或许还只是他心海的表层。那更深处的,关乎家族、亲情认同的冰川,依然巍然矗立,等待着更强大的暖流,或许,也等待着某个意想不到的契机。
但无论如何,桥梁已经架起,微光已成星火。他们正在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步伐,向着彼此,也向着更好的自己,不断靠近。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光却温暖而明亮,映照着五个年轻的身影,也映照着一段正在被悄然改写的未来。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dududu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