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镜流 > 第 45 章(第1页)

第 45 章(第1页)

第45章

维多利亚姑姑的清醒,如同在密不透风的墙上撬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她虽然无法提供“收藏家”集团的核心机密,但她过往作为“赞助人”时不经意留下的痕迹,成了我切入调查的宝贵线索。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曾通过离岸账户,向L国首都几家新锐私人艺术馆提供的数笔“艺术赞助金”。

这些艺术馆表面上是推广当代艺术的非营利机构,由国际着名建筑师奥尼尔设计,以其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丶几何构图和与自然光线的精妙互动而闻名,被誉为“城市中的静谧禅意空间”,它们散落在首都的不同区域,看似独立运营,然而风格高度统一。

我调动“啓识基金会”的研究资源和特力菲家族的商业情报网,对这些艺术馆进行了看似常规的学术调研和商业背景分析,初步报告显示一切正常:注册清晰,展览高雅,财务透明。

然而,当我把这几家艺术馆的地理位置输入城市三维模型进行叠加分析时,一个令人心悸的发现浮现了:它们的地下结构,根据有限的公开建筑图纸和地质雷达的间接探测数据推断,可能通过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隐秘的丶规模惊人的地下网络。

这个网络的核心,似乎位于城市中心公园地底深处。

公开资料显示那里只有一个简单的设备层,但一些异常的能量消耗数据和极其隐秘的物流记录暗示,其地下可能别有洞天,层数远不止表面所示,可能深达B4甚至B5层,如同一个倒置的丶深埋地下的金字塔。

这个发现让我想起了姑姑那句无心的抱怨:“……那些人,像蚂蚁一样,在地下经营着他们见不得光的墓xue王国。”

当时只觉是气话,如今看来,竟是精准的隐喻。

我设法获取了其中一家艺术馆非公开区域的少量内部影像,影像片段短暂扫过一条通往地下的楼梯,其设计绝非简单的功能通道。

混凝土墙面打磨得如同丝绸,隐藏式灯带散发出冰冷均匀的光线,空气循环系统几乎无声,营造出一种极具压迫感的洁净和寂静。

这哪里是地下室,分明是某种高科技掩体或精密实验室的入口。

综合各方信息,这个地下王国的功能轮廓逐渐清晰:

B1层可能设有高级会员的社交沙龙和私人展厅,展示那些不能见光的“藏品”和“艺术品”,是权力与资本媾和的温床。

B2层推测是数据处理和情报中心,“收藏家”集团在此监控L国乃至全球的动态,策划他们的行动。

B3层可能设有医疗或生物实验室,进行着那些超越伦理界限的人体相关“研究”和“改造”。

更深的B4B5层,则可能是囚禁丶处置“不合作者”或进行终极“收藏”的场所,是整个邪恶系统的最终归宿。

这个系统运行得精密丶高效且高度封闭,成员之间通过严格的等级和保密协议维系,享受着小圈子的特权和扭曲的“使命感”,对外则披着艺术丶科技或国家安全的外衣。

它不像“影瞳”那样充满超自然的诡谲,也不像街头邪教那样粗鄙张扬,而是一种现代版的丶用理性包装的丶制度化的邪恶,其腐蚀性更强,也更难撼动。

“收藏家”集团通过这个地下网络,早已将触角伸进了L国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高级成员的“玩乐处”,更是实际的影子权力中心,许多看似由L国政府或大型企业做出的决策,其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那个地下网络中的某个密室。

集团通过利益输送丶情报控制丶乃至直接的胁迫,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共犯结构,官员丶企业领袖丶学者丶艺术家……许多人或主动投靠,或被迫捆绑,成为了这个巨兽的一部分。

他们享受着系统带来的特权,同时也成为了系统的人质和捍卫者,任何试图挑战或揭露这个系统的人,都会面临整个利益联盟的无声剿杀。

这使得L国表面上的稳定,实则建立在一种普遍恐惧和沉默共谋的基础之上,如同一个被蛀空的大厦。

而近几个月,L国的金融监管数据出现异常波动。

大量资本通过复杂的离岸工具和加密货币渠道悄然外流,其规模和路径都显示出非正常的投机或避险特征,更像是有组织的资産转移。

我指示情报分析师追踪这些资金的最终去向。

碎片化的线索指向了几个动荡地区:东欧的争议地带丶非洲的矿産资源区丶以及东南亚的某些敏感海域。这些地方正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武装冲突丶代理人战争和政治颠覆活动。

合理的推测是,“收藏家”集团正在利用其掌控的国家资源,暗中资助或直接参与这些地区的冲突,目的可能是为了攫取战略资源丶测试新型武器丶进行不可告人的人体实验,或是简单地为了在混乱中谋取巨额利益并进一步巩固其全球性的黑暗影响力。

他们将L国视为取之不尽的私人金库和兵工厂,将国家命运绑架在其疯狂的全球棋局上。

面对这个盘根错节丶防护严密的巨兽,正面强攻无异于以卵击石,我需要策略,需要先搅动这潭死水,让隐藏的怪物自己露出破绽。

我选择了几个看似不相关丶但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切入点,如同向平静的湖面投入几颗石子:

通过匿名的艺术评论人,我在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国际艺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看似探讨“建筑与权力象征”的文章。

文章微妙质疑了奥尼尔在L国那几家艺术馆的设计“为何如此注重地下空间的隔离性与保密性”,并引用了历史上某些极权建筑作为类比,这篇文章在精英圈内引发了窃窃私语。

利用金融市场的地下渠道,我开始散布关于L国几家与“收藏家”集团关系密切的大型企业“可能存在未披露的巨额表外负债和关联交易”的模糊传闻。

这些传闻迅速被做空机构捕捉,导致相关公司股价出现小幅但持续的异常波动,引发了内部审计和监管部门的悄悄关注。

我又将关于L国资本异常流向冲突地区的一部分非核心丶但足以引起警觉的分析报告,通过无法追踪的渠道,“意外”地泄露给了一个与L国存在竞争关系的邻国情报机构。

很快,国际媒体上开始出现针对L国“不负责任的海外投资”的质疑声音。

这些举动,单看都像是独立的商业丶学术或情报事件,但组合在一起,却像是在L国那坚固的外壳上敲出了一道道细微的裂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