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天後。
实验室灯火通明,团队成员大多已散去,只剩叶语莺和程明笃。
她撑着拐杖,站在操作台旁,界面上是实时的肌电动作识别曲线。
红线代表算法预测,蓝线是使用者真实动作,红线始终慢半拍,像反应迟缓的影子。
“模式识别这块我们卡死了。”叶语莺擡眼,“用的是SVM,但在快速步态预测里效果不好。”
程明笃凝视着曲线,不假思索地开口:“试过RNN吗?用循环神经网络去捕捉时间序列特征,或许能比SVM更快收敛。”
……
校正之後,红线开始贴着蓝线走,平均延迟从68ms掉到41ms。
叶语莺静静看着他,唇角轻轻勾起,“所以,你其实一开始就想过这个可能对吧。”
他没有否认。
叶语莺几乎看到了曙光,甚至有些後悔到这个节骨眼上才让程明笃入场。
而且,他後续提出了卡尔曼滤波器太保守,给出了新的建议,实现模型预测控制。
终于在某一天,他们的实验结果靠近了康复场景下的目标线。
技术交接就这样自然而缓慢地发生了,而後,步履不停。
*
清晨,一封邮件安静地躺进了叶语莺的收件箱。
主题:莱山中学九十周年校庆——特邀校友讲座邀请函。
措辞诚恳郑重,校方希望她能在校庆期间,回母校做一场公开讲座,主题不限,但最好能与科技丶梦想丶成长有关。
叶语莺盯着屏幕,看了很久。莱山中学,那是她初次踏入蓉城时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校园记忆。
她遭遇无数霸凌与恶意,并在两年後初中毕业之际,解决了这一切。
如今,她以科技创业者的身份被邀请回去,心中却有好一阵发空,只觉得一切都藏在往昔,又好像那些眼角流下的血,除了如今不起眼的伤疤,什麽都不剩了,甚至怀疑那一切都是一场梦。
她缓缓呼出一口气,发去了感谢和同意的答复。
她曾经最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在痛苦落拓之後,重新折返。
校庆当天,是程明笃陪她去的。
莱山中学已经进行了扩建,但是校门未变,红色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校内处处是鲜花和装饰,气氛热闹而隆重。
叶语莺拄着拐杖,缓缓走过那条陈旧的通道,青砖和石阶几乎没什麽变化,只是岁月在上面刻下了更深的纹路。
她的讲座安排在下午,上午由校方带她参观校园。
还有一些其他的老校友,只不过她一个都不认识。
由于腿的原因,参观完实验楼她就先行去休息,程明笃扶着她慢慢走。
她看到这周围熟悉的一切,脑海里全是当年心里关于程明笃那无尽的猜想和少女心事。
她喜欢他,从很久就开始了。
“你当年从什麽时候察觉到我喜欢你的?”叶语莺一边走,一边偏头问道。
程明笃似乎也很难回答上来,“大概是你高二的时候,在这之前我都当你是个孩子。”
叶语莺深表理解地笑了笑,偏头微微蹭了蹭他的肩头,“比这早多了,我比你想象中早熟得多。”
“多早?”程明笃的声音也变得格外认真。
叶语莺知道这故事漫长,简单地回忆了一下,“以後有时间再告诉你。”
“不过给你个提示,小孩子的真实感情可能行为是截然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