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国庆节紧接着来了,因表姐结婚,这次林听需要回趟老家。
林听老家是江南叫南城县城下的一个小镇叫梨镇,每次回老家都是坐10个小时火车到县城,再转大巴车到家。
小桥流水是梨镇的标志性景色,一座座古朴的石桥连接着两岸,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河面上偶尔有几只小船悠悠荡荡,船上的渔夫或是游客,都在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两岸房屋依水而建,造型风格大都一样,白墙黑瓦,古色古香。木质的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窗棂上则镶嵌着精致的雕花玻璃。这些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林听家很好找,沿着河边走到底,前後两排平层,两边用院墙箍起来,能看到院子里种了颗大桃树的就是她家。
“妈,我回来了。”林听搬着行李箱跨过门槛。
不一会儿,一位中年妇女从後排屋急冲冲地跑了出来。
两排屋都是一层设计,前排屋中间是过道,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储藏室。
後排屋中间是客厅,左边是主卧林母的房间,右边是次卧林听的房间。旁边有个小小的单独房子是卫生间,做了干湿分离处理。
林母接过行李箱往後屋拉,“不是让你到了镇口就给我打电话嘛,都是青石路,坑坑洼洼的,箱子拖起来费劲。”
林母名叫林琴,身形清瘦,眼角处有明显的岁月痕迹,却挡不住容貌的婉约清丽,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出衆的美人,林听眉眼里跟妈妈长的很像。
“妈,这箱子又不重,我拎的动。”林听双手搭在母亲的肩膀上,身体靠在一起很亲昵。
刚跨进客厅,林听就发现了放在角落里的刺绣架和四五捆衣服裁片,再看向母亲的双眼,充满了红血丝,眼袋重的快掉下来,明显熬夜了,肯定不是一两晚的事。
林听心疼又责怪,“不是让你少接点活吗?怎麽多捆裁片,又是大片绣花,你又要做到何时?”
林琴笑了笑,面色平静,“都是老客户了,这批货要的急所以接下来了,你也知道妈妈就这点手艺了。”
“没让你不接活,要考虑到身体状况,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这都是後遗症,医生再三强调不能长时间弓腰低头。要不然再过几年,你连腰都直不起来。”林听怒形于色,语气很重。
林琴将林听的双手攥在手心里,安抚道,“好了,妈妈下次肯定不接这种急单了。”
林听抽出手转身从包里拿出一包牛皮袋放在林母手上,“这里有一万是我暑期家教赚的钱。”
一万,两个月一万,以往林听一个月家教费用也才3000多,这次高出这麽多。林琴想起最近看到很多女大学生失足,被人包养的新闻,心理一阵恐慌,脸色煞白,嘴唇在微微颤抖,紧紧抓着林听的双手,“你,你不会。”
林听看出母亲的担忧,“妈,你想多了,也想歪了,这次家教学生家境优渥,另外要求我每天都要去,再加上时薪高一些,整体收入就高上去了,这里面还有这两个月奶茶店打工的钱,你也知道老板很喜欢我每次付薪水都会多给一些,总之这都是干干净净的辛苦钱,而你想的那些在我身上不可能发生的。”
“都是妈妈没本事,害得你边上学边打工,人家孩子上大学都不会为生活费丶学费担忧,而你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为这些奔波,妈,对不起你。”林琴说到最後,将头歪过去,用手抹掉流下来的泪水。
林听双手捧着母亲的脸,对着自己,表情有些严肃,“妈,说过多少次了,不允许说这些话,我只要我们母女俩好好的就行,你一个人在家把自己照顾好,我在外才能放心。明年我就毕业了,我打算回省城找工作,一旦工作稳定了我就把你接过来,再过几年等手里有钱了就可以在省城买个房子,我们就可以搬离这里,就不用再受那些气了。”
林琴哽咽着,“好,好!”
“不哭了,我饿了,想吃你做的甜酒蛋花汤圆。”
“好,妈现在就去做。”
一刻钟後,林琴从前屋端过来一碗甜汤,却发现林听在刺绣,她赶忙拿开林听手里的针线,将汤碗放在她手里。
“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就好好休息。”
林听喝了一口,脸上都是笑容,“真甜,我就爱这口。”
再要强的人,回到家,回到母亲身边,都会变成享受宠爱的孩子,贪嘴母亲做的饭菜。
秦琴坐在一边,看着林听大口大口吃着自己做的甜汤,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这时,前屋传来了脚步声,舅舅和舅妈来了。
舅舅叫林立,比林母小三岁,身材中等,在小镇做瓦工,由于常年在户外工作,皮肤黑釉粗糙,这些年一直帮衬着林听母女,是个沉稳忠厚的老实人。
舅妈张林芳,一双标志性的丹凤眼,齐耳短发,身材娇小,但精明能干,将日子经营的蒸蒸日上,过去她知道林立会时不时拿些钱给林琴母女,心理总归是不舒坦的但也不好说什麽,很多次都甩脸给林琴,林听上大学能过兼职赚钱後,每个月会转给舅妈1000元,一是感谢这麽多年他们家的恩惠,二是自己不在家请她多来看看母亲,这才对她们脸色好了许多。
林立先开口,“听听什麽时候到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