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异常安静,只有摄像机工作时轻微的电流声和空调送风的微弱声响。强烈的镁光灯打在苏晚脸上,带来一丝灼热感,也让她所有的细微表情无所遁形。
林薇坐在对面,姿态优雅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压迫感。她并没有立刻按照提纲提问,而是仿佛闲聊般开口,目光却锐利如刀:
“苏小姐,您的‘拾光书屋’很有名,很多人都说这里是城市里最后一片宁静之地。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您是如何保持初心,选择这样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和创作方式的?”
开场问题就跳出了提纲,直指核心动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这种“慢”是真实,还是另一种形式的矫饰?
苏晚迎着她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平静,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谢谢您的评价。其实谈不上保持初心,只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摄影和阅读都需要静下心来感受,书店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所谓的‘慢’,或许只是因为在这里,时间愿意为美好的人和事稍微停留一会儿。”
她巧妙地将个人选择升华到美学和价值层面,回答得既真诚又不失深度。
林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但随即问题变得更加深入:“我们看到您很多作品都关注底层和边缘人群。这种强烈的共情能力,是天生如此,还是源于某些特殊的经历或……创伤?”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几乎是在探究她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的伤痕,试图撕开温和的表象。
苏晚的心微微收紧,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甚至带着一点淡淡的追忆:“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本能的好奇和尊重。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无关身份地位。与其说是共情,不如说是学习。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坚韧、乐观和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这让我感到充实,而非创伤。”她再次将话题引向积极和宏观的方向,完美避开了私人化的挖掘。
林薇点了点头,终于开始切入提纲上的问题,关于“守望者”项目的初衷、山区见闻等。苏晚按照精心准备的内容,娓娓道来,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说到动情处,眼中甚至泛着恰到好处的泪光,感染力极强。
采访似乎进行得非常顺利。摄影师不断变换角度捕捉苏晚最好的神态。
然而,苏晚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她知道,林薇绝不会就此罢休。
果然,在聊完一个关于山区孩子梦想的感人故事后,林薇话锋突然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这次与渊渟科技合作,感觉如何?陆沉渊先生作为商界领袖,却对慈善亲力亲为,甚至亲自深入山区,这在当今并不多见。你们在相处过程中,有没有生过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观念上的碰撞,或者……意想不到的默契?”
又来了!再次将话题引向陆沉渊!而且问得更加直接和私人化!
苏晚的神经瞬间绷紧。她能感觉到,这个问题背后,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正在紧紧盯着她的反应。
她端起桌上的水杯,轻轻抿了一口,借这个短暂的动作调整呼吸和思绪,然后放下杯子,笑容依旧自然:
“陆总确实令人敬佩。他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难得的是真正关心项目的落地和孩子们的感受。印象深刻的事情……其实很多细微处都让人感动,比如他会蹲下来和孩子们平等对话,会仔细询问他们的实际需求而非想当然。”她再次将“印象深刻的事情”归结于工作细节和对陆沉渊商业形象有利的正面描述,绝口不提任何私人互动或“默契”。
“至于碰撞,”她笑了笑,语气轻松,“目前还没有,因为我们的目标高度一致,都希望把事情做实做好。”
回答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林薇看着她,脸上的笑容似乎更深了一些,她忽然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苏晚放在桌面的那只手上——那支陆沉渊赠送的定制钢笔,正被她无意间用来压着采访提纲。
“这支钢笔很别致。”林薇看似随意地评价道,眼神却带着探究。
苏晚的心猛地一跳!她竟然忽略了这个小细节!林薇是在暗示什么?怀疑这份礼物的来历和意义?
她不动声色地将钢笔拿起,自然地放进笔筒里,笑道:“一位朋友送的,确实很好用。”她用了“朋友”这个模糊的指代,既不完全撇清,也不明确关系。
林薇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没有再追问,而是将话题转回了摄影技术层面。
但苏晚的后背已经惊出了一层细汗。这个林薇,比她想象的还要敏锐和难缠!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她攻击的突破口。
采访又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林薇的问题时而温和,时而尖锐,在各个维度上来回跳跃,试图打乱苏晚的节奏,寻找哪怕一丝一毫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