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省摄协刚联系我,想请您做一场线上讲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只听他说:"讲什么?"
"题目定了,《影像伦理的边界》。"
老张低笑一声:"边界啊……有意思。"
他没再说别的,只问:"直播那天,我能带点东西上去吗?"老张的线上讲座《影像伦理的边界》定在周六晚八点,省摄协特意调配了最高配置的直播通道,还请来三位业内权威做连线点评。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退休多年、说话慢条斯理的老摄像师,会用一场沉默如铁的影像风暴,掀翻整个行业的认知高墙。
镜头亮起时,他没有坐在讲台前,而是背对着摄影机,缓缓从布袋里取出一盘泛黄的dv带。
弹幕立刻飘过一行行问号:"这是要放片?老前辈是不是搞错设备了?"有人甚至调侃:"建议切换ppt。"
老张没理会。
他把录像带放进老旧播放器,屏幕一闪,画面抖动着浮现——
昏暗的礼堂,横幅写着"南江机械厂优化调整动员大会",日期是年月日。
镜头轻微晃动,显然未经报备偷拍。
人群密密麻麻坐着,表情凝滞,像被抽走了声音的灵魂。
主席台上领导正在讲话,但音频被刻意调低,只剩模糊嗡鸣。
突然,镜头一偏,落在前排一个工人身上:他低头在签到表背面写字,手微微抖。
纸上的字迹逐渐清晰——"我不愿下岗,我还能干。"
全场死寂。
老张的声音这才响起,低沉却穿透力极强:"那天我只敢录七分钟。机器藏在外套里,电池快没电了,心跳比磁头转动还快。他们说,摄像机不该对准自己人;台里说,这种内容不符合宣传导向。于是这盘带子,在我柜子里躺了二十年。"
弹幕开始缓慢滚动,从质疑变成沉默,再变成汹涌的情绪洪流。
"我爸那年也被裁了……"
"我妈妈到现在都不愿提那段日子。"
"我们不是不懂牺牲,是没人记得我们牺牲过。"
老张望着屏幕,眼神像刀锋划开旧伤疤:"所谓影像伦理,从来不是要不要拍的问题。而是——谁有权决定哪些事该被看见?谁又能保证,那些被抹去的画面,不会让历史失语?"
他顿了顿,声音更轻了些:"真正的伦理,是不让记录成为特权。"
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在那位工人攥紧纸张的手上。直播戛然而止。
三十分钟后,省摄协紧急布公告:课程点击量突破百万,平台服务器两次宕机,技术团队正在抢修;同时收到大量观众自上传的"家庭影像档案"请求归档保存。
而在千里之外的司法部会议室内,陆承安正站在窗边接过副秘书长递来的文件。
"新兴证据形态的法律效力认定"研讨会上,当那位高层官员忧虑地提出"人人皆可录证是否影响行政效率"时,满场默然。
唯有陆承安起身,西装笔挺,目光如刃。
"过去我们怕百姓不懂法,如今他们学会了用录音、视频、时间戳来固定诉求,逻辑严密、格式规范——我们却开始担心他们说得太清楚?"他声音不疾不徐,"这不是效率危机,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会后走廊,副秘书长低声问他:"协调中心需要一个既有公信力、又懂基层脉搏的人牵头。你有推荐吗?"
陆承安望向窗外。
暮色中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像无数双不肯闭上的眼睛。
"有。"他淡淡道,"但她不会主动站出来。"
手机震动,是苏霓来的消息:"老张的片子,我看了三遍。"
他回了个"嗯",随即多打了一句:"她快回来了。"
而此刻,苏霓正驱车驶入南方某市郊区。
阳光斜照进车窗,她翻看着最新一份社区反馈汇总表。
眉头微蹙。
蜂巢节点系统显示,近三日内,七个试点社区接连报告"技术故障"——断电、断网、数据延迟。
巧合太多,不像偶然。
她打开供电局公开记录页面,输入第一个社区编号,指尖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瞬。
页面加载中,进度条缓慢前行。
下一秒,屏幕突然黑了一下,自动刷新回登录界面。
她眯起眼,重新输入账号密码。
这一次,连验证码都未能跳出。
喜欢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请大家收藏:dududu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