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三国里奉先是谁 > 第22章(第1页)

第22章(第1页)

季桓偶尔会登上帅府的角楼,俯瞰城内外的景象。

他看着城外那些如同棋盘般规整的田地,看着那些因为卖力劳作而黝黑亮的脊梁,一种近乎于创造者的满足感会油然而生。他成功了。他用最冷酷的手段,打碎了一个旧的世界,然后,又用最严苛的规则,建立起了一个属于崭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士农工商的森严等级,只有最简单的逻辑——为我而战者,得地;不从于我者,死亡。

他相信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这套高效的体系将能为他锻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真正忠诚的军队。

他以为,他已经掌控了命运。

……

然而,一些不祥的预兆开始在无人察觉的角落里悄然滋生。

开春之后,整个兖州境内竟连着数月未曾下过一场象样的透雨。天气一日比一日干燥,土地龟裂,原本该蓄满水的沟渠有不少已经见了底。

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开始在田埂上对着老天爷露出忧心忡忡的神色。他们现,田里的各种虫蚁似乎比往年多了不少。

这些零星的消息,也曾被汇总到季桓的案头。

在他看来,这些都只是寻常的农事问题。他正忙于更“重要”的事情:规划夏季的征兵、监督工匠营的新式武器研、以及在沙盘上推演曹操与袁绍下一步可能的动向。他的全部心神,都放在了那些看得见的、来自“人”的威胁上。

至于所谓的“天时”,在他这个现代人的潜意识里不过是封建迷信的背景板而已。他相信科学,相信制度,相信人定胜天。

陈宫曾为此专门找过他一次。

那是一个异常闷热的下午,陈宫的脸色比天气还要阴沉。

“季先生,”他开门见山,“近来天时反常,亢旱无雨,非吉兆也。古语有云,‘国之将兴,听于民;国之将亡,听于神’。我听闻,民间已有‘上天示警’的流言。你倒行逆施,废黜礼法,夺士人田产,恐已触怒上苍。若不尽快行仁政,开仓赈济,向上天祈福,恐有大祸降临。”

季桓听完只是淡淡一笑。

“公台先生,与其相信虚无缥缈的鬼神,我更愿意相信我眼前的粮仓是满的,我手中的军队是忠的。”他指了指窗外那些正在巡逻的士兵,“这才是乱世之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你……”陈宫气结,“竖子不可教也!天行有常,非人力所能及!待到灾祸临头,悔之晚矣!”

他拂袖而去,留下一个绝望的背影。

季桓看着他离去,微微地摇了摇头。他只当这是陈宫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将希望寄托于鬼神之说的可笑执念。

他不知道,自己刚刚亲手推开的是这个时代最后一声善意的警钟。

……

初夏,麦苗已经齐刷刷地长到了半尺高,眼看就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士兵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吕布的心情也很好。他每日巡视着军营与屯田区,看着自己麾下那支既能上马杀敌、又能下马种地的精锐之师,一种前所未有的、作为一方雄主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

他甚至开始与季桓商议,等到秋收之后,是否可以主动出击,将兖州境内那些尚未完全归附的郡县一举拿下。

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片安宁的梦想中时,“历史”终于露出了它最狰狞、也最不容置疑的面目。

第一个警讯来自东郡。

一名斥候浑身是伤,连滚带爬地冲进了帅府。他带来的不是敌袭的军情,而是一段近乎疯癫的描述。

“主公!先生!大事不好!东郡……东郡被……被吃了!”斥候的声音里,带着极度的惊骇。

“什么吃了?”吕布皱眉喝道。

“是虫子!是数不清的虫子!”斥候的眼神涣散,仿佛回忆起了什么极为恐怖的景象,“像一片黑色的云,从天上飞过来,嗡嗡地响。那云一落地,不管是麦苗还是树皮,甚至是人身上穿的麻衣,只要是能咬得动的东西,眨眼之间就全没了!小的亲眼看见,上千亩的麦田,不到一个时辰就变成了光秃秃的泥地!”

“蝗虫……”

季桓的脑中“嗡”的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炸开了。

这两个字像一把生了锈的钥匙,猛地捅开了一段被他遗忘在记忆深处的冰冷记载。

他想起来了。

兴平元年、二年,关东大旱,蝗灾并。史书记载,“谷一斛直钱五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他记起来了,这场被他视作“背景板”的天灾,其爆的时间正是今年。其爆的地点,正是他脚下的兖州、豫州一带!

不是曹操,不是袁绍,也不是任何他日夜提防的敌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