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也看到了他,眼睛明显亮了一下,却没着急打招呼——只是静静站在人群外。
等李向阳跟前买鱼的人少些了,她才落落大方走过去。
“哎,同志!又见面了!”她满脸笑意,“上次真是谢谢你了,光着急上班,都忘了问你叫啥名字了?”
“李向阳,劳动村的。”他笑了笑,顺手拿起一张芭蕉叶,裹了七八条糟鱼递过去,“自家做的,你尝尝?”
陈倩稍显意外,但也没推辞,“那多不好意思……谢谢啊!”
她双手接过,随后又问道:“你怎么跑金矿这边来了?我记得上次你说你在镇上卖鱼?”
“镇上卖一些,城里也送点。这糟鱼是新产品,拿来试试水。”李向阳一边给围过来的职工称鱼,一边回答。
“哦……”陈倩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朝家属区里面望了望,“我舅舅家在这边,今天休息,过来看看。诶,你等等我啊!”
说完,她拿着那包糟鱼,转身就小跑着进了家属院。
李向阳也没太在意,继续忙活着招呼顾客。
没过多久,陈倩又回来了,身边还跟着一个四十多岁,干部模样的男人。
“向阳同志,这是我舅舅,张武海,金矿后勤科的副科长。”陈倩介绍道,语气里还有点小得意。
张武海笑着冲李向阳点头,目光扫过快见底的货筐:“小伙子,你这糟鱼,我外甥女刚让我尝了,味道不错啊!”
“张科长您过奖了,我也是刚开始尝试。”李向阳客气地回应。
“听小倩说,你是在河里捕鱼卖?”张武海问道。
“对,我们村挨着月河,靠水吃水嘛。”
张武海点了点头,“刚小倩跟我说了,让我想办法从你这儿采购鱼……”
这话让李向阳眼睛一亮,他不由得朝陈倩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是这么个情况……”张武海继续说道。
“我们矿上食堂呢,一直也想丰富食材改善下职工伙食。但市场上的鱼,零零散散的,量少不说,大小也不均匀,实在不好弄。”
李向阳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确实是这个情况,由于怕割资本主义尾巴,别说八二年,到了八六年,秦巴地区才开始出现零星的养鱼户。
张武海又看了看李向阳,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你要是能保证供应,我们食堂可以长期要。就是有两个条件:
“第一,鱼要活的,大小得均匀,最好都是二两上下的鲫鱼,这样食堂好加工,分起来也方便!”
“第二,每次送货,量不能少,起码得够一顿吃的,按我们食堂的规模,一次最少得要四百五十条以上。”
“至于价格嘛……食堂采购有预算,只能按三毛钱一斤,你看咋样?”
把张武海的信息过滤了一遍,李向阳在心里飞快地盘算起来:
二两左右的鲫鱼,在河沟里是最常见的,平时卖价也就三四毛,还不好出货。三毛的单价看似不高,但关键是稳定!而且这个量,他完全能满足。
这等于给自家那些中小体型的鲫鱼找了个稳定的大客户,解决了最头疼的销路问题!
“行!张科长,这条件没问题!”李向阳点头,“大小我给您挑均匀了,数量也保证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