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陈俊杰,一边拿着剪刀给小鱼开膛,一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们。
“嫂子,不行了今天喊个人来帮忙,让俊杰跟我们走吧!”最后是李向阳注意到了,主动了话。
这让陈俊杰的小脸立马多云转晴,笑得鼻涕都出来了。
路过龙王沟,众人开始讨论起了鱼方子的收获。
随着天气转凉,河里的渔获明显少了,每天捡回来的活鱼还不到四十斤。
眼瞅着十斤鱼干的日产量都快要保不住了。
收黄鳝的旺季也接近尾声,来卖的大多是各地挖水沟、修田埂的零星收获。
不过,收鱼和泥鳅的情况倒是意外地持续到了现在。
农闲时节,种麦子还得几天,加上雨水少了,河沟池塘水位下降,村民们几乎全家老小齐上阵,到处找水坑,把水淘干了抓鱼抓泥鳅。
本村的水坑淘得差不多了,就跑到外村去找。
这年头自然资源好,没有电鱼、药鱼,随便一个水坑就能抓不少。
运气好的,一天下来就能弄上百十来斤。
玩儿似的,就能赚个几块十几块的,这搁在谁家,都不是一笔小钱了。
毕竟当下大米不要粮票,也才两毛一斤。
淘干一个水坑,运气好的话换成米,能让一大家子人吃一个月!
得知这个消息,李向阳立刻让左德顺放话出去:开始收小鱼,活的,一毛五一斤!
别看价钱不高,但一斤小鱼就能换一斤盐,对很多人家来说,也是个进项。
这样一来,既能补充鱼干的产量,也能给乡亲们多添一点收入。
之所以要活的,是因为他打算把收来的小鱼,先放到“抬笼”里,在河里养一养,换换肚子。
毕竟,当初的鱼干能打开市场,跟良好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李向阳和左德顺粗略算了算账,从开始收鱼到现在,除去卖的,堰塘里存养的总数,已经过了一万六千斤。
黄鳝总量也达到了三千多斤,幸亏中间卖掉了不少,加上天气转凉鳝鱼不爱动、耗氧低,且收来的都是耐活的大货,要不然就那几个烂泥塘,恐怕早就翻塘死光了。
一路走,一路聊。
人多热闹,加上都是年轻小伙,十公里的山路,说说笑笑间,两个多小时就到了选定的地方。
李向东放下肩上的工具,围着那四棵呈“田”字形分布的马尾松转了几圈,又上手敲了敲树干,仰头仔细观察枝杈的走向。
“向阳,你看这样行不!”他指着几棵树粗壮的分叉处,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
“咱不搭平台,直接在这几棵树中间,借着这些横杈,用硬木做梁,搭个离地七米左右的树屋!”
他一边比划一边说:“那几个分叉上下落差不大,高的把横梁绑在下面,低的把横梁绑到上面,基本能找平。”
“木屋墙下面用榫卯卡死,上面用横杆拦住,间距不用太密,地板就找细一点的硬木铺上,再塞一些藤蔓,垫上松枝,跟个大鸟窝似的,又遮风又隐蔽!”
李向阳一听,眼睛就亮了。
大哥这思路,既充分利用了树形和材料,又挥了他手巧的优势,比单纯弄个平台不知强了多少倍!
“成!哥,就按你说的办!这事情你比我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