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XRD分析矿物相,没有热重分析仪看烧结曲线,没有高温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一切只能靠肉眼观察丶经验判断和……她脑子里储存的现代材料科学理论。
她发现现有的耐火砖主要问题是:原料配比不合理丶烧结温度控制差丶颗粒级配烂……
总之,问题很多,但也有解决办法。
“陈总工,”几天後,陆向真拿着一块写满密密麻麻公式和潦草字迹的纸,找到了陈国栋,“我需要调整原料配比,主要是增加高铝矾土的比例,减少低熔点的黏土;另外,需要严格控制烧结温度,特别是升温曲线和保温时间;还有,原料粉碎後,最好能筛分一下,粗丶中丶细颗粒按比例混合……”
向真没注意到办公室里还有另一个人。
她身後的王铁柱瞥了一眼站在门後的沈屹,一句话都不敢说。
向真还在耐心地尽量用陈国栋能理解的词汇解释,那些精确的比例数字和控制参数,让陈国栋眼中异彩连连。
这绝不是瞎蒙。
当然,表面上他还是有着总工的沉稳。
“你有把握?”陈国栋沉声问。
“理论上有。但需要试烧。”陆向真不敢打包票,毕竟条件太原始。
“好。我给你一个窑位,原料按你说的配。铁柱,你全程跟着,按陆……陆技术员的要求办。”陈国栋果断拍板。
陈国栋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来历不明的女子,或许真能带来惊喜,解决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难题。
等向真抱着方案和陈国栋的首肯出去了。陈国栋才有些得意地对面若寒霜的沈屹拍手笑,像一个在田里发现璞玉的朴实老农民。
试烧的过程并不顺利。缺乏精确的温控设备,窑炉的温度全凭经验丰富的烧窑师傅看火色。
陆向真几乎寸步不离窑口,根据火焰颜色丶窑内气氛和她的估算,不断指挥着烧窑师傅调□□门和加煤量。
王铁柱跑前跑後,累得够呛,看着陆向真被炉火映得通红丶满是汗水和煤灰的脸,第一次觉得这个怪女人有点厉害。
几天後,新配方的耐火砖出窑了。颜色更深,质地看起来更致密。
陈国栋丶马师傅和一衆技术员都围了过来。
马师傅拿起一块砖,掂了掂分量,又用锤子敲了敲,听声音。
“嗯,沉手,声音脆亮,比以前的强。”他难得地给出了初步肯定。
接下来是严格的服役考验。
一批新砖被砌在了一座即将大修的高炉风口区——这是侵蚀最严重丶温度最高的区域。
时间一天天过去。高炉日夜不停地轰鸣着。所有人的心都悬着。陆向真更是每天都要跑到高炉下,仰头看着那个位置,仿佛能看穿厚厚的炉壁。
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半月过去了……那座高炉依然在稳定运行。而按照以往经验,这里的耐火砖早该换了。
当高炉最终按计划停炉检修,工人小心翼翼拆下风口区那批试验砖时,现场响起了一片惊呼——
新砖的侵蚀程度肉眼可见地减轻了。虽然也有损耗,但结构依然保持完整,远优于旁边同期砌筑的旧配方砖块。
“好。好啊。”陈国栋抚摸着那批功臣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看向站在人群中,同样激动得眼眶微红的陆向真,朗声道:“陆向真同志,你立了大功。这炉衬寿命,至少延长了百分之三十。”
马师傅也走上前,看着陆向真,眼神复杂,最终用力点了点头:“丫头……不,陆技术员,俺老马服气!你这手本事,硬是要得!”
这是来自实践派最高的认可。
周围的工人和技术员看向陆向真的目光彻底变了,从怀疑丶好奇变成了敬佩和感激。延长炉龄意味着减少停炉,意味着更多的钢铁能更快地生産出来。
王铁柱更是咧着嘴傻笑,仿佛这功劳也有他一份。
沈屹终于无话可说,他在人群中转身离去。
陆向真站在巨大的高炉阴影下,脚下感到大地传来机器运作带来的微微震动。
她擡头,听着钢铁巨兽的轰鸣,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她脑子里的知识,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或许真的能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