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大理国。
辛弃疾和谢晦商定主意,打算兵行险招,剑走偏锋拿下吐蕃。
这个计划,风险巨大,但收益同样也是惊人,很值得一试。
虞允文行事沉稳,向来谋而後动,对此自然是坚决反对。
任谢晦笑语晏晏,百般劝说,也没有松动一丝,反而正色道:
“宣明此言差矣!”
“千金之子尚且坐不垂堂,何况卿高才冠世,名驰当时,一旦逢变,悔之晚矣!”
“南疆初定,百废待兴,抽调不出太多人手。那吐蕃更是山高路远,民风悍勇,地形复杂,纵携十万大军前往也难以破关,讵能以区区五百人相搏!如此行径,不啻系万钧巨鼎于区区一丝,危急甚矣!”
谢晦:“……”
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人,心头惊讶反倒远胜于生气。
沉思片刻,决定先将虞允文支走。
“虞相公说得对,是我冒昧了,素闻大理擅长驯马养马,良驹衆多……”
这不正是训练骑兵的大好机会?你赶紧的吧,别耽搁了!
虞允文深觉有理。
先前谢晦在朝中掀起腥风血雨的时候,他并不在。
所以,也不知道,谢晦每次这般语气温柔地与人说话,就代表着要挖坑了。
虞允文只看见,谢晦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对他微笑。
眉间冰雪清莹,一点松风掠过明月色,乌发点墨,笑颜如水,用温润好听的声音说:“期待虞相公练出更好的蜀军。”
一位清玉无暇丶丽色绝俗的美少年,如此期待地看着你。
他能有什麽坏心思呢。
虞允文干劲满满地离开,练兵去了。
此刻,恰逢临安朝廷诏书下发,任命他为大理总督,并派人进驻国都,协助处理事务。
来的人正是秘书少监周必大。
此人中进士比虞允文还早一届,品行刚直,立身清正,未来会成为誉满天下的贤相。
近来,他正在改良印刷术,进展喜人,又有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
刘裕把他打发到大理来,正是看中了他的文治能力。
大理王室虽然精通汉文,但疆域的其他地方,却是常年不沾王化,衣冠礼教大异于中原。
必须尽快进行汉化流程,将其有机地融入大宋国土,而不是一块孤悬在外的疆域。
周必大来了,带着他新研制的印刷机器来了。
要将虞允文用夷语新编好的《汉文读写教材》发送下去,各处大大小小的土司须得做到人手一本。
语言难关攻克之後,接下来还有文化丶衣食丶娱乐……
来自中原的美食丶丝绸丶家具丶瓷器丶乐器丶歌舞丶甚至话本子,都在源源不断地输入南疆,带来生活方式的革新巨变。
大理国同样采取科举制度,以明经科为主,儒释道三者皆考。他们被纳入了大宋整个开科取士的体系下,成为一个全新的考区。
一群来打工的太学生,还办起了民间八卦小报。
倒不似官府邸报的正经,负责载明政事施设丶号令赏罚之类的重要讯息,反而专门搜集南疆奇闻逸事。
什麽某年某月一官员院起火啦,什麽滇南中路有人食蘑菇後逢狗就咬丶逢人就亲啦,什麽三月街瓷器商铺今日五折,欲购从速啦。
主打一个不靠谱,但全面。
当然,一切改变归根结底都少不了武力的支持,北府兵一位精明强干的老将傅弘之,也跟着过来了。
虞允文见到傅弘之,很是高兴,向他讨教练兵之法。
傅弘之素善骑射,勇冠三军,北伐攻入长安时,曾在数十里的御道上纵马飞驰,尽展英姿。
几千名胡人观者如堵,将道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咸叹为天人。
面对虞允文的询问,他丝毫没有藏私,事无巨细以告。
虞允文放心地离开朝中,去训练骑兵去了,将本地事务尽皆托付给了傅弘之。
还不忘特意叮嘱他,注意一下谢晦和辛弃疾的动向。
这位老将军身经百战,一看就是端方可靠之人呐。
不过,如果他知道,傅弘之从前是江湖游侠出身,行事潇洒不羁,曾经孤身潜伏进京,刺杀篡位的皇帝桓玄……
大概就没这麽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