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够,他们没准合伙糊弄朕,一年一本吧。”
李世民愉快地决定了,看着提议的长孙皇后嘴唇微张。
陛下,你知道修书有多累吗?
一年一本,这分明是要把大臣们榨干啊!
最后,长孙皇后默默道:“陛下,千万别说是臣妾出的主意。”
她怕被骂。
。
武周时期的最大优势,在于比贞观初年国库富裕许多,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贞观遗风后,经济上国库更充裕,世家更为势弱。
在李治上位后,为了房遗爱谋反案杀一批,为了废后之争又杀了一批关陇贵族,李世民曾经有意传位的吴王李恪、和李世民的托孤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故人,全被他送下去陪父皇。武曌登基后再杀一批一批又一批,世家被压制的更狠。
也就给了武曌更大的发挥空间。
天幕消失的第二日,早已筹备多时的上官婉儿和姚崇二主要负责人,率领新闻部全部人员,熬夜做出了武周朝第一份综合性报纸,《武周朝报》。
之所以叫综合性报纸,是因为《武周朝报》上汇聚了武周朝各项朝廷政策,税收田地,天幕讲过的农业新技术和历史上的农业技术等等,算是一份科普武周朝政策和天幕讲述的农业知识的报纸。
这一份报纸只有一张,正反都有着豆腐块文字,内容不多,许多内容对于洛阳人士来说已经不是新闻。
但是这可是武周朝的第一份报纸,有文字也有图,还有天幕出现过的农业机械图纸,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抢的不亦乐乎,一时间达到了“洛阳纸贵”的效果。
而在周边地方,有快马已经带着《武周朝报》奔向全国各个地方。
因为是初次印刷,数量不多,除了洛阳是自由贩卖,其余地方一地只有几份,分发给小吏读给百姓听,然后会贴在城中官府附近供百姓自由观看学习。
想要全国自由贩卖,还得有很长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太平公主还在带着其他公主们筹备《女报》和女校。
《女报》第一期比较基础,结合宫中女医,讲述女子婚育、健□□理知识,以及女校的创办和招生信息;
另一位被天幕夸过的寒门才子宋璟则专门负责《农报》,也还在筹备中。里面将会记载宫中的农书技术,世家大臣贡献出来的技术,并且鼓励百姓投稿,农业技术高超者可以聘为农官;
因为目前出版印刷的技术有限,目前都是一月一发,为了丰富百姓的生活,三份报纸是错开发行,分别是上旬、中旬、下旬。
“还是得把天幕说过的活字印刷术和套色印刷弄出来。”武曌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着工部官员说到。
“各地及时汇报新农业科技的使用情况,民间反馈上来才能知道不足,官府好及时调整。”
“是,陛下。”
哪怕工部官员有些不情愿,也不得不低头。
他知道,从此之后,百姓对武周的认可可能会越来越高。
但是陛下,你已经如此年纪,还能活多少年呢?
。
大宋时期,世家已经被杀完了,将军也被杯酒释兵权了,满朝文人正等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天幕放过活字印刷术,文人们很快就自己琢磨出了出来。
《兴农报》、“兴农学堂”,在大宋不缺钱的支持下,遍地开花。
“大秦可以以耕养战,大宋未必不能。”赵匡胤比起农业,更在意的还是将士,“秦有赳赳锐士,宋也可以有!”
明朝时期,朱元璋背着手站在高处吩咐:“把宫中所有农书,分类誊抄,编成百姓通俗易懂的文章,发行民间。”
天幕曾经问道: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真得不懂耕牛的重要性吗?
朱元璋当然懂。
但是就像他用大明律把农民圈在出生的那一小块区域一样,若是有了耕牛,百姓闲下来想要造反怎么办?
他就是农民起义上位的,怎么能保证没有下一位起义军皇帝?
土地越来越小,不适合耕牛拉犁后,农民不得不使用铁搭。
铁搭比江东犁更费力,百姓在田地间劳累一天,回到家根本没有做其他事情的力气,就可以安安稳稳被锁在田地上,继续耕作。
或者说不止是朱元璋,帝王大多都是这个想法,比起技术进步,统治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天幕告诉朱元璋,这样的做法让整个大明国库一直很穷,一直很穷。
他以为每个朝代开国时期刚经历了战乱,穷是正常的,贞观初年不也很穷?
他以为当百姓回归土地,都老老实实在田地间日夜劳作后,大明不会再继续穷下去了。
但是很明显他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