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钟的时针已经在表盘上走了大半圈。
莫朗合上了又一本厚厚的心理学专着,揉了揉酸涩的眉心。书桌上已经堆起了好几本类似的书籍,笔记也记了满满一本。他了解了更多关于创伤後应激障碍丶解离性障碍的症状和理论,知道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各种技巧,明白了建立安全感和信任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在积累,但面对秦阳时,那种无力感和距离感依然存在。秦阳的反应时好时坏,像一阵无法捕捉的风。那些细微的丶给予他希望的反应——对阳光的片刻凝视,无意识的咀嚼,指尖轻微的蜷缩——都如同黑暗中零星的火花,转瞬即逝,无法把握其规律,更无法与之建立有效的沟通。
他需要更系统的方法。他需要真正理解秦阳那封闭内心世界的“密码”。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他找来了一个新的丶厚实的笔记本和一支书写流畅的笔。
就在秦阳的病床边,他翻开了笔记本的第一页。顶端的日期标注着今天。
他开始记录。
不再是散乱的观察和感受,而是极其客观丶细致的描摹。
【4月12日,晴转多云。】
【上午9:30:护士例行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双眼紧闭,眉头紧锁,呼吸稍促,疑似陷入惩罚世界(内容未知)。】
【上午10:15:窗外阳光移动,恰好照亮床尾。患者眼皮颤动数次,眼球有轻微转动,朝向光源方向约持续5-7秒。後恢复原状。】
【中午12:00:尝试用蜂蜜水送服微量新药。唇部有轻微抗拒动作,但未剧烈挣扎。吞咽後约15分钟,观察到他呼吸逐渐放缓,肌肉紧张度有轻微下降迹象。持续约25分钟。】
【下午2:00:护士解开右手约束进行清洁。触碰其手腕时,患者反应剧烈,身体绷紧,喉中发声。本人尝试安抚性接触约一分钟後,观察到其右手食指指尖有无意识向内蜷缩动作一次,持续时间极短。清洁後重新约束。】
【下午4:50:患者突然惊喘,出汗,颤抖(疑似经历雨夜噩梦?)。重复低语“别怕,只是雨声”并轻握其手约12分钟後,颤抖逐渐平息,呼吸虽仍快但趋于平稳。】
【备注:今日幻想世界内容或与“镜子”丶“兔子”有关?患者曾数次出现类似审视自身或困惑的表情,非单纯恐惧。需进一步观察。】
他写得很慢,很认真,力求还原每一个细节,不添加过多主观猜测。他记录时间丶环境丶秦阳的身体反应丶情绪波动(能观察到的部分)丶自己的干预方式以及秦阳的反应。
这不仅仅是一本观察日记,更像是一本密码本。莫朗试图从这些庞杂的丶看似无意义的碎片信息中,寻找出规律,破译秦阳内心世界的运行法则,理解哪些外部刺激可能会引发他怎样的反应,哪些方式能带来一丝平静,哪些又会加剧他的痛苦。
他想知道,阳光丶特定的低语丶温和的触碰丶甚至某种味道(如蜂蜜),这些“钥匙”,分别对应着秦阳内心的哪一把“锁”。
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伴随着病床上之人微弱而艰难的呼吸声。
一个在虚幻的世界里遭遇着无法理解的诡异对话,试图解读那句关于沉默的箴言。
一个在现实的世界里进行着无声的探索,用纸笔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波澜,试图找到沟通的密码。
莫朗没有放弃。他相信,即使是最微弱的回响,只要持续不断地发出,并仔细辨听那返回的信号,终有一天,能够穿透这令人绝望的沉默,建立起真正的丶双向的连接。
无声的对话,在两个世界同时进行着。一个充满诡异的隐喻,一个充满执着的记录。而它们共同的焦点,都是那个被困在中间,逐渐破碎又试图重新拼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