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本身有很多年,两人也习惯了周边,没新鲜感了,但商旅的到来能勾起人的兴趣,谈远就陪着妻子议论来往的人。
注意来往行人也可以说是谈远的工作,他道:“我们大余段真是不一样了,以前只有商队,现在商队后面多了很多普通人。”
高月娘更了解这些,“早就这样了,什么人都有呢。”
谈远道:“因为那段路有人出钱修了,他想做个大功德?真是大功德,方便了我们。以后我找个空儿,我们去福建玩吧,你别丢下我一个人。”
“呦,好可怜啊。我怎么会丢下你呢,我巴不得我们俩能一块去玩呢!”
谈远听了高兴,“走其他路的现在都走我们路,我看我们这里还得更好一点,得多几个郎中,公厕什么的。”
“也最好截住几个人才。好了,我的青天大老爷,别跟在我身边,忙你的去吧。”高月娘道。
谈远于是开始在旅店区检查衙役和白役的工作,又去土匪处看,最后看看几个旅店,差不多了就回县衙。
就在谈远坐定在县衙的时候,古道上也来个新知县。这人四十来岁,是个多年的举人,今年终于谋得了江西某府的一个知县,回乡祭祖以后,经过梅南古道就要去上任。
他素喜美人,但自己长得也是“风韵犹存”,带着几个小厮坐着马车经过大余县,临时歇息住店。
天热,本来他不爱动弹的,但听说此处有土匪看,以为此处知县名不副实,连忙去看。看了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又想起此处有上好米酒卖,正巧不远,来都来了,便亲自去买。
这一看王知县就被陈香妹震惊了,这样的地方,怎么出了一个如此袅袅婷婷的美人?
“你好,我这儿的米酒…”陈香妹道。
“不用说了,给我来一坛。”王知县立刻决定多花钱和这女摊主多聊会儿。
陈香妹因为长得好看,比别个都更有优势,她是知道的但还是很高兴又卖出一坛。
她搬东西的时候,王知县道:“陈小姐?很多人都夸过你好看吧?真是难以想象,你活像一个年轻的当家主母。”
陈香妹把一坛子酒递给客人,笑道:“是很多人夸过,不过我也不想去当别人家了,从此不嫁人把儿子养大就不错了。”
“不嫁人?”王知县问。
“嗯,顶多找个男人搭伙过一段日子。”
王知县大受震撼,找男人搭伙过日子?这不就是成亲吗?怎么?他拿着酒回去请人喝,这才知道大余县民风剽悍,男女除成亲以外还有许多过日子的样式。
酒快被人喝完时,王知县又知道了陈香妹从前的故事,她曾经竟然被马恶霸强压着做了妾,幸亏新县令解救。
王知县自己也喝了点酒,诗兴大发,于是在珍音正店外面刷得雪白的石灰墙面上即兴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之后沉沉睡去。
诗的名字叫《大余县赠陈香妹》,写时就有人过去看,王知县睡去后,看诗的人越来越多,人群看完就打听谁是陈香妹,最后陈香妹自己都过来看了,很喜欢这首诗。
马家不喜欢,马雄更不喜欢。陈香妹害得他器重的侄子都死了,虽然是死有余辜,但那毕竟是他亲侄子。而且人死为大,都死了这么久,怎么又来了一首诗把这事翻出来了?
多给马家丢脸啊!
马雄跑去看王知县写的这首诗,竟然发现果然不错,他挺喜欢的。但他马家的名声更重要,连忙要请知县夫人主持公道。
高月娘觉得没什么问题,而写诗的人醒了,也坚决不肯铲除这诗。
马雄想强行命人铲干净墙面,又怕这人告到谈大人那去,只好忍这一时之气,添油加醋前去告状。
但他再怎么告状,谈远也不觉得写了一首诗是多么了不得的事。不过听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陈香妹都出名了,却也想看看。
谈远要去,见马雄高兴起来,“敢做就要敢当,我可不是去扶助你的。你为你侄儿鸣不平,可是对我有什么不满?”
“哎呀!小的岂敢!”马雄连忙作揖,心内暗惊,谈大人竟然一听陈香妹就知道他侄儿之事,这点小事也记着?
“不敢就好,走吧,若他真讥讽你,你也好维护一二。”谈远道。
谈远到了珍音正店外面,就见众人追捧着一男一女,把两人围在中间。
陈香妹昨天已经看到过,今天又忍不住来看,见到谈大人注意到自己,又是不好意思又是骄傲。
谈远认出陈香妹朝她点点头,又朝那个人走过去,他听到别人都叫他王老爷,仔细一看,竟然是个皮肤白皙的中年美大叔,是个典型的儒生装扮。
“王老爷?这是你的诗?”谈远说着,便去看墙上的诗。这诗一看就不凡,陈香妹的事又是他处理的,再代入一看,更是充满故事感和作者的立场。
王老爷是同情陈香妹的。
“是我的拙作,即兴而写。”
谈远更客气了,“如此大作,竟然有人想抹去,真是暴殄天物,依本官看,该刻个牌子供来往行人欣赏解闷才是。”
谈远是带了人出来的,谈远看了个人,他就立刻去办。王老爷见了,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谦虚。
马老爷见了,知道没可能了,萎靡了一瞬,又连忙去捧王老爷,假装自己没有添油加醋地告状过。
王老爷昨天已经被捧过了,现在不想听那些夸奖的话,只想与这位谈知县好好聊聊。
于是两人别了众人,去里面单独聊天。聊完,两人都觉得对方还不错。但也仅此而已,王知县多留了一晚,谈远亲眼看着王知县的诗牌立在路边就走了。
但没想到的是,这首诗后来竟被许多人注意到了,赞叹不已,又和诗,还带去别处给人欣赏,最后,不过半个月就在古代小火了一波。
当初谈远安排去刻诗牌的那人机灵,知道刻双面的涂白漆叫两边来的人都容易看见,也是他最快发现了这首诗的走红。
谈远虽没有及时注意到,但他一旦注意到了,便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可以靠这首诗赚钱啊!到处立这首诗和它的和诗,修在香包香囊上好卖啊!还可以刻下更多路过这里的人作的更多好诗,鼓励更多人参与!
人多了,有人气了,生意不就好了?他就在这首诗的发源地,正好再推波助澜一番。
谈远把那名小白役叫来,给他五十两:“你去找王知县买那首诗,一字一两,一共39两,凑个整给40两。还有10两是你的路费,若是办得不好,是要受罚的。办得好,回来你就是正式的衙役!还另有赏银。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