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润喉糖多少钱一盒 > 第 38 章(第1页)

第 38 章(第1页)

第38章

北上的列车将金胜昔带回了北京的喧嚣,而南归的动车则载着方知有融入了绍兴的烟雨。地理上的距离并未拉开心灵的距离,反而像一根被轻轻拉动的橡皮筋,积蓄着下一次重逢时更强烈的引力。

回到北京的金胜昔,像一颗被重新投入水中的石子,迅速被工作室千头万绪的事务包围。《归处》第二季的策划需要细化,新成立的工作室需要组建团队,商务合作需要洽谈……忙碌是常态,但心境已截然不同。

以前是燃烧自己照亮舞台,现在是为共同构筑的未来添砖加瓦。他会在深夜加班後,给方知有发一条简短的信息,有时是一张工作室窗外璀璨的夜景,有时只是一句“刚忙完,睡了”。

方知有则回到了他的故纸堆与田野调查中。地方志的编修工作琐碎而需要极大的耐心,但他乐在其中。他会将工作中发现的丶可能与金胜昔节目相关的有趣史料或人物线索记录下来,分享给他。

绍兴的春天来得更早一些,他会拍下抽芽的柳条丶初绽的玉兰,还有沈师傅店里新出的青团,附上一句“春水生,可缓缓归矣”,带着江南特有的含蓄与邀约。

他们保持着每天或长或短的通话,内容不拘,从工作困惑到生活琐事,从哲学思辨到市井见闻。有时只是开着视频,各自忙着手头的事,偶尔擡头看到屏幕里对方专注的侧脸,便觉心安。这种紧密而独立的连接方式,让相隔千里的两人,仿佛始终参与着彼此的日常。

第一次重逢来得比预想中更快。金胜昔以《归处·南北书》系列策划的名义,带着一个小型录制团队飞抵绍兴。名义上是工作,实则公私兼顾。

再见时,没有戏剧化的拥抱和热泪,只是在方知有宿舍楼下,金胜昔放下行李,很自然地张开手臂,方知有便走上前,轻轻与他相拥。怀抱里有北京带来的风尘,也有绍兴熟悉的湿润气息,交织在一起,无比真实。

那晚,在方知有那间堆满书籍的狭小宿舍里,分离数月的思念与渴望,在昏暗的台灯光晕与窗外渐沥的雨声中,化作了唇齿间温柔的探寻与肌肤相贴时无声的颤栗。狭小的单人床承载着两颗紧密相依的心,直至夜深。

录制工作进展顺利。有方知有这个“本地通”做顾问和向导,金胜昔的团队避开了所有游客陷阱,深入到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肌理之中。

他们再次拜访了沈师傅,记录下扯白糖在春日阳光下的晶莹;走访了老周的工厂旧址,听更多老工人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在方知有奶奶的小院里,录制了一期关于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生活碰撞的对话,奶奶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说出了“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舒心最要紧”这样质朴却充满智慧的话,成了那一期最动人的金句。

工作之馀的时光,是真正属于他们的。

他们在晨光微熹时去早市喝羊汤,在细雨蒙蒙时再次乘上乌篷船,这一次,金胜昔在船头录下了方知有用吴侬软语低吟的童谣。他们也会像所有普通情侣一样,在夜晚手牵手压马路,在路边摊吃一碗热乎乎的馄饨,讨论着工作室下一步的发展,或者方知有下一个研究课题的方向。

期间,他们回方家吃了一顿饭。气氛比年前更加自然。方母甚至会问起金胜昔工作室的情况,虽然问得小心翼翼,但关切之意明显。方父则拿出一盒好茶,说是朋友送的,让金胜昔尝尝。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离别再次来临,依旧在绍兴北站。但这一次,连方母都来送了,手里依旧拎着大包小包的吃食。

“下次……什麽时候来?”进站前,方知有轻声问。

金胜昔看着他,眼底有笑,也有笃定的规划:“下个月,《南北书》北京部分啓动,有几个关于‘北漂’生存状态和城市记忆的选题,我觉得需要一位社会学背景的观察者提供视角。”他顿了顿,笑意更深,“方编研员,有兴趣来北京出趟差,当个特邀顾问吗?”

方知有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金胜昔早已铺好的丶下一次相聚的桥梁。他点了点头,耳根微红,眼底却亮着光:“好,我协调一下时间。”

没有缠绵悱恻的告别,只有对下一次相见的确切期待。

回到北京後,金胜昔的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取名“归处文化”。名字是他和方知有一起商定的。

方知有说:“‘归处’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内心安定丶知道自己为何出发丶向何处去的状态。”金胜昔深以为然。

工作室的第一个重磅项目《归处·南北书》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人们不仅看到了金胜昔更深沉的思考和对普通人人性光辉的捕捉,也透过节目,感受到了南北地域文化在个体生命体验中的交融与碰撞。

节目里,时常能听到一个冷静而富含洞见的画外音,或者在一些细节处,能看到一个模糊却专注的侧影——

那是方知有留下的印记。

观衆们戏称他是节目的“灵魂顾问”,甚至开始有粉丝在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下(金胜昔的微博,以及方知有那个几乎不用的丶被考古出来的账号)留言,调侃他们是“最强大脑与现象学家的组合”。

半年後,方知有利用年假和项目交流的机会,在北京待了整整两周。他不仅以顾问身份深度参与了《南北书》北京部分的录制,还去了金胜昔的工作室,给他的团队成员做了一次关于“地方文化挖掘与当代传播”的小型讲座。

他沉静的气质和扎实的学识,赢得了团队成员的普遍尊重。金胜昔看着他站在白板前侃侃而谈的样子,骄傲得像自己得了奖。

夜晚,他们回到金胜昔在北京的公寓——

一个比之前工作室更宽敞丶也更有生活气息的地方。阳台上甚至学着方知有,养了几盆绿萝和长寿花。

在这里,方知有的痕迹不再只是客居的短暂停留。他的几本书放在床头,他的洗漱用品占据了浴室一角,他们的衣物在衣柜里彼此相邻。身体的契合早已在数次相聚中变得熟稔而默契,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指尖的触碰,都足以在静谧的夜晚点燃温柔的火焰,将思念与爱意融入每一次呼吸和心跳的同频之中。

“有没有考虑过,”金胜昔从背後拥住正在给长寿花浇水的方知有,下巴搁在他肩上,声音带着一丝试探,“把工作重心,慢慢向北京转移一些?这里的机会和平台,毕竟更大。你的专业能力,在这里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方知有放下小喷壶,转过身,看着金胜昔眼中小心翼翼的期待,心里软成一片。

他摇了摇头,在金胜昔眼神微黯之前,开口道:“绍兴是我的根,那里的文化积淀是我的土壤,我暂时还离不开。但是,”他握住金胜昔的手,“我们可以让‘归处文化’在绍兴设立一个工作站或者采编中心。我可以作为那边的负责人,深度挖掘江南的文化资源,同时也能更好地对接你在北京的平台。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不再是南北分隔,而是双核驱动。”

这个想法,他显然深思熟虑已久。不是谁依附谁,不是谁为谁牺牲,而是寻找一种更能发挥各自优势丶实现共赢的融合方式。

金胜昔的眼睛瞬间亮了:“双核驱动……好!就这麽办!”他兴奋地抱住方知有,“我们这就开始规划!先把绍兴的工作站搞起来!”

他们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北京的万家灯火,开始具体构想起那个连接南北的文化桥梁的细节。未来依然有挑战,比如两个“核心”如何高效协同,比如如何平衡两地的生活……但这些具体的问题,在共同的愿景和紧密的联结面前,都变成了可以攻克的技术性难题。

一年後的春天,“归处文化”绍兴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选址就在一座由老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园内,离方知有的单位和他家都不远。挂牌仪式上,方父方母都来了,看着儿子和金胜昔并肩站在一起,从容地应对着媒体和来宾,眼神里是掩不住的欣慰。

仪式结束後,送走宾客,只剩下他们两人在充满阳光和植物气息的新工作站里。

“感觉怎麽样?方站长。”金胜昔笑着问,递给他一杯刚泡好的龙井。

方知有接过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镜片後的视线。他环顾这个融合了江南韵味与现代设计丶倾注了他们共同心血的空间,目光最後落在身边这个眼神明亮丶笑容温暖的男人身上。

“感觉像……”他顿了顿,寻找着最贴切的形容,最终,用了那个贯穿他们整个故事的隐喻,“像终于把‘归处’和‘路上’,连成了一座可以安心往来的桥。”

金胜昔心中一动,伸手与他十指紧扣。

窗外,是绍兴温润如玉的春天,河水静静流淌,乌篷船欸乃而过。窗内,是他们亲手构筑的丶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他们的故事,始于一场逃离与追寻的公路旅程,历经现实的磨砺与家庭的考验,最终落脚于共同事业的构筑与灵魂的深度契合。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与共同成长。这条路还很长,但他们知道,无论南北,无论晴雨,他们都将携手同行。

因为,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而他们,已然互为彼此的归处与灯塔。

(全文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