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走…”
…
乡村封闭,人多是非就多,再加上陶小池和裴璟两个半大孩子竟然把日子过得如此红火,自然惹了不少人眼红。
但裴家在村中是大姓,裴璟是读书人不说,还有里正家护着,就连今年开荒都是裴大力两口子和裴里正家的四小子两口子帮的忙。
那些眼红想要搞事的,也见状也只是在背後说两句酸话。
裴璟这段时间每天教书丶读书丶写文章,时间一晃就到了腊月二十八,村中年味逐渐浓厚,陶小池的生意也终于要停了。
夜晚,烛光摇曳,陶小池盘腿坐在炕上,炕桌上烛光把他的影子拉的老长,他一手拿着笔,一手拨算盘。
裴璟坐在陶小池对面,正在努力写诗,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在写诗文上属实不太擅长。
秦夫子之前在课上有讲,一首诗的立意要高古浑厚,有气概,要沉着,忌俚弱浅陋,甚至《尚书·尧典》中也讲“诗言志,歌咏言”。
想要写出一手好诗,就需要耐心学,耐心悟,可裴璟的目的是通过科举,又不是去做大诗人,他只要合格的写一首诗出来,且不跑题就够了。
于是放年假这段时间,他看了不少唐诗宋词里的七言律丶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裴璟最终得出一个如何快速些诗的公式。
通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口诀+一句诗开头写意象+末尾再押韵,就能成功写出一句诗。
比如裴璟看着面前的烛光,提笔写下,“烛火摇曳万家明,窗花映雪岁寒清。”
裴璟放下笔,看着自己这句诗满意的点点头,虽然还是不够好,但勉强能算两句合格的诗句。
此时面前的陶小池停下算盘,捧着手里的账本开始乐。
“璟哥儿,你知道咱们这段时间赚了多少钱吗?”
烛光下陶小池笑意盈盈的看着裴璟,暖黄色的灯光映在他身上仿佛给他披了一层纱衣,睫毛投在脸上阴影随着呼吸而颤抖,他眼神很亮,整个人生机勃勃,如同一棵寒风中顽强生长的松柏树。
“多少钱?”裴璟十分配合,微微俯身佯装好奇的问。
陶小池声音中透着控制不住的喜悦,“二十三两,不到一个月,咱家赚了二十三两!”
裴璟一手拄着下巴,眼眸中清晰的倒影着陶小池因为激动而变得红扑扑的脸颊,他很喜欢听陶小池说“咱”,因为这代表着他们两个是一家人。
“好厉害啊,小池哥你怎麽这样厉害。”
陶小池轻咳两声,“其实也没有啦,种豆芽的事还是你提先提出来的,还有木板年画,最开始也是你先说的。”
裴璟:“可我只是说一说,真正做成的是小池哥你。有想法固然很好,但真正重要的是行动。要是没有小池哥你这几天的辛苦忙碌,家里根本赚不了这些钱。”
如果说刚刚陶小池脸红是因为赚钱激动的,现在他脸红则是被裴璟夸的。
“我…我也没那麽厉害。”
“很厉害。”裴璟再次俯身,面容含笑的看着陶小池。
陶小池下意识屏住呼吸,眼睛睁大,太近了,璟哥儿距离他实在是太近了。
裴璟见陶小池突然像是吓到的小猫一般,重新坐直身子,微微歪头看着陶小池。
“小池哥,明天还去府县吗?”
陶小池目光游离,不再去看裴璟。
“明天把最後一批豆芽送去县衙,往後就不再去了。”
裴璟点点头:“楼二舅帮了咱们这麽多,咱们明天正好去谢谢二舅,顺便再给县衙采办的管事送些节礼。”
陶小池被裴璟转移思路,他想了想裴璟的话,最终点点头,“好。只是咱们送什麽好呢?”
裴璟道:“县衙买办管事那里就送些些醋和酒,咱们的心意到态度到就成。至于楼二舅那里……除了要送东西,还得送钱。”
“送钱?”陶小池睁大眼睛。
裴璟点头,“往县衙送菜的事,是二舅牵的线,他给咱介绍生意,咱赚了钱,不能不有所表示。”
陶小池有些紧张,他从来没接触过这个,“咱得送多少钱?”
裴璟回答:“按照习惯大概得送咱赚的十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二。也就是说咱们最少得给二舅送两吊钱。”
陶小池低头沉思,良久後,他擡头认真的看向裴璟,“好,听你的。”
裴璟一下就笑了,忍不住开口,“小池哥不怕我坑你?万一我说的不对呢?”
陶小池拿起一旁的钱匣子,奇怪的说:“我感觉你说的挺对的啊。楼二舅让咱们赚了钱,咱们肯定得有所表示。等楼二舅收了咱们的钱觉得咱们知趣,说不定下次还会给咱们介绍生意。”
裴璟没想到陶小池接受的这麽快,“其实送钱也讲究技巧。”
“什麽技巧?”陶小池好奇的问。
“小池哥别急,听我同你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