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赚钱传奇手游 > 第16章 范进中举后的搞钱花活 靠特权赚的钱究竟有多快有多爽(第1页)

第16章 范进中举后的搞钱花活 靠特权赚的钱究竟有多快有多爽(第1页)

范进被胡屠户那一巴掌扇醒时,还光着脚踩在集市的烂泥里,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举人榜单,嘴角挂着泥沫子,跟疯了似的嘟囔:“我中了!真中了!”

没等他把脸上的泥蹭干净,街那头突然传来“叮铃哐当”的轿铃声——顶蓝呢子小轿停在跟前,轿帘一掀,滚出个穿宝蓝绸缎马褂的胖子,肚子挺得像刚灌了一缸酒,老远就伸着手冲他跑:“范世兄!可算逮着你了!”

范进眯着眼瞅了半天,才认出是本地乡绅张静斋。前儿个他还在张家门口蹭凉,被家丁拿着扫帚赶,骂他“穷酸鬼挡路”;这会儿张静斋却跟见了亲爹似的,一把攥住他的手,热乎得能焐熟鸡蛋,转头就喊随从:“把东西抬过来!”

两个壮汉扛着沉甸甸的木匣子过来,“咔嗒”一声打开——白花花的银子晃得人眼晕!足有五十两!张静斋拍着匣子笑:“一点薄礼,世兄别嫌少!”又指着街对面那座青瓦白墙的三进宅院,“那是小弟的旧宅,空着积灰,世兄搬进去住,正好彰显举人体面!”

站在人群后头的范府打杂钱进,惊得下巴差点掉地上。他跟着范进混了三年,每天吃的不是掺糠稀粥就是野菜团子,冬天缩在破茅草屋里,连件打补丁的厚棉袄都没有。这会儿见五十两银子堆在眼前,他偷偷掐了自己一把——疼!不是做梦!这举人身份,比财神爷还管用!

范进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吓得往后缩了缩手:“这……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哎!世兄见外了!”张静斋拽着他往宅院里走,压低声音说,“往后咱都是乡里的体面人,地方上的粮税、徭役分配,还得互相照应不是?再说了,世兄日后要是进京赶考,谋个一官半职,小弟还得靠你提携呢!”

钱进赶紧跟在后头,心里跟揣了只兔子似的怦怦跳——他算看明白了,这举人证哪儿是功名证啊,分明是张“自动吸金卡”!

等进了宅院,张静斋刚走,街坊邻居就跟潮水似的涌了进来。之前总骂范进“现世宝”“一辈子没出息”的豆腐坊王掌柜,扛着两袋米挤到前头,脸上堆的笑能挤出蜜:“范老爷,您中举是咱街坊的福气!这点米您收下,给夫人孩子补补身子!”

开布庄的李老板更实在,直接把两匹蓝印花布往钱进怀里塞:“小管家,劳烦您收着!这布做衣裳耐穿,给范夫人做件新袄正好!”

最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胡屠户。他提着块七八斤重的五花肉,用麻绳串着四五千钱,腰杆挺得笔直,可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见了范进,他先是鞠了个九十度的躬,又想起自己之前骂过范进,赶紧“啪”地扇了自己一嘴巴:“贤婿老爷,之前是小老儿糊涂,有眼不识泰山!您别往心里去,这肉您炖着吃,补补气血!”

范进看着胡屠户那副模样,心里竟有点不是滋味——前几天他去胡家借米,胡屠户还拿着杀猪刀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把他赶出门时,连门槛都差点给他踹断。可没等他说话,钱进已经接过肉和钱,笑着对胡屠户说:“屠户大爷有心了,我家老爷宽宏大量,不会计较的!”

等街坊们走了,钱进把贺礼清点了一遍:二十多石米,五匹布,铜钱近百串,还有鸡蛋、咸菜、花生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他指着堆成小山的贺礼,冲范进挤眉弄眼:“老爷,您现在可是举人老爷了!这些东西加起来,够咱吃两年的!”

范进坐在宅院的雕花木椅上,摸着椅背上的缠枝花纹,还是有点恍惚:“这些人……为啥突然对我这么好?”

“傻老爷!”钱进往灶房里添了把柴,火苗“噌”地窜起来,映得他脸上亮,“之前您是穷书生,帮不上他们半点忙;现在您是举人,往后谁家孩子想进私塾,谁家想少交粮税,谁家怕被抓壮丁,都得求您!他们现在送东西,是提前给您搭人情呢!”

范进愣了愣,低头看着自己身上打补丁的粗布衣裳,又瞅了瞅桌上白花花的银子,突然站起身:“钱进,去给我扯两匹好布,做身新衣裳——总不能穿着这破衣裳见人。”

钱进笑着应了声“哎”,心里嘀咕:这老爷,总算开窍了!

搬进新宅没俩月,就有人踩着点上门了。是邻村的地主王二麻子,揣着两包桂花糕,搓着手在院里转悠半天,脚把青砖都磨亮了,才吞吞吐吐开口:“范老爷,小的有个事儿求您……我那二十亩田,能不能挂在您名下?每年给您四石粮当管理费,您看行不?”

范进正拿着本《论语》翻看,闻言抬头愣了:“挂我名下?为啥?”

王二麻子凑到跟前,声音压得跟蚊子似的:“您是举人老爷,按规矩,您名下的田产不用交粮税啊!我把田挂您名下,每年能少交十多石粮,给您四石,我还赚着呢!”

范进皱起眉:“这……这不太合规矩吧?”

“咋不合规矩!”王二麻子急了,嗓门瞬间提起来,“隔壁李举人名下挂了上百亩田,每年光管理费就收四十多石粮,比知县老爷的俸禄还多!您要是不收,我就找李举人去,到时候您可别后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范进被他说得没了主意,转头看向钱进。钱进赶紧拉着王二麻子往外走,等送到大门口,才折回来跟范进解释:“老爷,这是本地的老规矩!举人老爷的免税特权,本来就是给咱赚体面钱的。您想啊,王二麻子的田挂您名下,您啥也不用干,不用耕地不用施肥,到秋收就有粮送上门,多划算!”

范进还是犹豫:“可要是被官府知道了……”

“官府才不管呢!”钱进拍着胸脯保证,“知县老爷都得给您面子,上次他来咱府歇脚,还夸您‘乡贤表率’呢!再说了,李举人挂了那么多田,不也没事?您要是不收,这些地主全找别人,往后您在乡里的脸面往哪搁?人家该说您‘不懂规矩’了!”

这话戳中了范进的心思。他寒窗苦读几十年,不就是为了“体面”俩字?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让钱进捎话给王二麻子:“田可以挂,但管理费得按规矩来,不能多收也不能少收——咱是读书人,得讲体面。”

消息一传开,地主们跟赶庙会似的往范府跑。张家有十亩田,愿意给两石粮;李家有十五亩,给三石;连张静斋都托人来说,想把城外的三十亩好田挂在范进名下,每年给五石粮——说是“互相照应”,其实是怕范进日后做官,忘了他这个“世兄”。

不到半年,范进名下就挂了八十多亩田。秋收的时候,佃户们推着独轮车,把装得满满当当的粮食送上门,钱进领着人往粮仓里搬,累得满头大汗,嘴里却乐个不停:“老爷,今年收了二十四石粮!够咱吃十年的了!”

范进站在粮仓门口,看着堆得小山似的粮食,黄澄澄的麦粒从麻袋缝里漏出来,铺了一地金光。他突然觉得浑身轻飘飘的——原来不用苦读“之乎者也”,不用蹲在田埂上啃干粮,光靠个“举人”身份,就能有吃不完的粮。

更让他意外的是,“免徭役”的特权也能换好处。有天大清早,佃户李老栓就跪在范府门口哭,手里还牵着个瘦得皮包骨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窝头,啃得满脸都是渣。“范老爷,您救救我!”李老栓的嗓子哭哑了,跟破锣似的,“官府要抓壮丁修河堤,我要是走了,家里老婆孩子就得饿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