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里的热气已经散得差不多了,水面上浮着几片茶叶缓缓打转。陈默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像是敲响了某种无声的钟。
“材料稳了,下一步,该往天上走了。”
苏雪刚把空杯子放在操作台边,听见这话,脚步顿住。她转过身,看着他侧脸的轮廓——镜片后的眼神沉静,却亮得不像刚经历一场喧闹的仪式。
“你说的是……卫星?”她问。
陈默没立刻回答。他闭上眼,呼吸放慢,仿佛在等什么人敲门。几秒后,一串数字、图形和结构布局像雨点般砸进脑海:轨道高度三万六千公里,倾角三点五度,ka频段双极化馈电,相控阵天线布设于主舱顶部,热控系统采用多层隔热毯与被动辐射结合设计……
他猛地睁眼,抓起桌角的草稿纸和铅笔,笔尖几乎划破纸面,飞快地勾出一个带太阳能帆板的立方体平台,旁边标注着“l波段转器x”、“姿态控制陀螺x”。
“不是计划,是结果。”他头也不抬,“这个东西,我们能做出来。”
苏雪走近几步,低头看他写下的参数。有些术语她勉强认得,有些则完全陌生。但她看得出,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某种早已成型的东西被一点点掏出来。
“你从哪儿来的这些?”她声音很轻。
“脑子里。”他停下笔,抬头看她一眼,“信吗?”
她盯着他的眼睛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从你第一次说手机以后能拍照上网的时候,我就没再问‘真的假的’了。”
陈默也笑了一下,随即又埋头画起来。他把整颗卫星拆成四块:结构平台、能源系统、通信载荷、轨道控制。每一部分都标出关键技术节点,像在给一座大楼画地基图。
“太阳能帆板这里,展开机构是个难点。”苏雪翻出一份外文期刊影印本,指着其中一页,“国内现在连空间用铰链都没做过样机,更别说自动展开。”
“我有图纸。”陈默起身走到保险柜前,输入密码,取出一个密封的牛皮纸袋。他当着她的面拆开,抽出几张泛黄的设计图,上面画着一种折叠式钛合金关节,标注着“航天级自锁铰链,专利号x”。
“你什么时候搞的?”苏雪接过图纸,仔细看着细节。
“去年冬天。”他笑了笑,“那时候你还以为我在倒腾收音机改装。”
她摇头:“你就这样,一点一点,把未来的事先悄悄埋下去。”
“不然呢?”他耸肩,“总不能跑到大会上说‘听我的,二十年后咱们要搞北斗’吧?”
她忍不住笑出声:“那场面一定挺热闹。”
两人重新回到桌前,开始整理框架。陈默口述,苏雪执笔,将零散的参数整合成一份初步构想文档。她特意压低技术细节,只保留核心逻辑和可行性论证,末尾附了一张简化的三维示意图。
“军工所那边不会轻易接这种项目。”她说,“太前了,万一被认为是空想,或者引来审查麻烦。”
“那就别让他们觉得这是‘项目’。”陈默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就当是一份民间建议书,由你以记者身份递过去,走技术联络组的非密通道。”
“我可以试试。”她点头,“但你要写点能打动人的东西。”
他拿回笔,在文档最后添上一行字:“技术可以封锁一时,但挡不住一个民族仰望星空的决心。”
苏雪读完,停了几秒,然后轻轻说了句:“这句够狠。”
“不是狠,是真话。”他关掉绘图软件,屏幕暗下前闪过文件名:《通信卫星初版vo》。
窗外夜色依旧浓重,校园里早已安静下来。远处修车厂的方向还亮着一点灯,可能是沈如月安排的夜班巡检。实验室里只剩下服务器风扇的低鸣,和偶尔响起的仪器提示音。
苏雪泡了杯新茶递给他,自己也坐下,打开另一台终端调出资料库。“接下来得补些背景数据,比如现有火箭运力、地面测控能力,不然蓝图再漂亮也没法落地。”
“慢慢来。”他说,“我们现在有的是时间。”
“你刚才说‘该往天上走了’,语气好像早就等着这一天似的。”
“等了五年。”他望着屏幕,“新材料只是,真正的战场在轨道上。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咱们永远被人掐着脖子传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