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厅的灯光还明晃晃地亮着,投影仪风扇出低沉的嗡鸣。陈默站在台前,手指扶了扶眼镜框,目光扫过最后一排——那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早已离开,门口空无一人。
他一动不动,沉默着。
老周低头看了看腕表,又抬眼望向墙上的挂钟。
三点整。
稀稀落落的掌声彻底停歇,记者们开始收拾器材。有人合上笔记本电脑,有人把录音设备塞回包里。后排那位女记者摘下耳机,轻声问同事:"刚才那句从今天起,要放进新闻标题吗?"
"当然。"对方点头,"就用他原话。"
陈默这才转身,与老周一前一后走出报告厅。走廊里突然安静下来,脚步声在光洁的地砖上显得格外清晰。小李抱着文件跟在后面,大气都不敢出。
回到实验室时,夕阳已经将天空染成淡金色。
门刚推开,沈如月就雀跃地迎了上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纸。
"你可算回来了!我都等半天了!"
她穿着鹅黄色的连衣裙,高高扎起的双马尾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脸上写满了兴奋。
陈默把外套挂在门后挂钩上,"什么事这么着急?"
"不是着急,是重要!"她把纸拍在桌上,"你看,我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都是物理系和电子工程系的尖子生,成绩全在年级前十!"
陈默抬眼望向门外。
几个学生正怯生生地站在走廊里,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眼镜,怀里抱着笔记本,好奇地朝里张望。
"他们真能听懂?"他问。
"我能听懂,他们肯定也行!"沈如月双手叉腰,"你现在可是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技术不能只攥在一个人手里。再说了,你要是不教,我来教!"
陈默唇角微扬,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
唰唰几笔,写下九个遒劲的大字:
今日起,授课由沈如月主讲
写完他盖上笔帽,转身看着她:"明天就开始。"
沈如月愣住了,"你你说真的?"
"假的还能写上去擦不掉?"他指了指白板,"他们信不信你,是你自己的事。"
次日下午,实验室门口挤满了人。
学生们鱼贯而入,围在实验台前。有人低声交头接耳。
"这位老师看起来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啊?"
"听说是陈教授的得意门生,但真是她带队修复材料的?"
声音虽轻,却一字不落地飘进沈如月耳中。
她站在操作台前,手指微微颤,紧紧攥着教案。
第一个问题来了:"沈老师,三频共振校准的具体参数该怎么设定?"
她张了张嘴,脑子突然一片空白。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
她下意识望向角落。
陈默坐在那里,双手自然地搭在膝上,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她深吸一口气,想起那个深夜,他在灯下一笔一画绘制图纸的模样。
"第一步,锁定l波段信号源。"她开口,声音带着些许颤抖,"第二步,调整反射阵列相位差,让能量集中到接收端。第三步用动态补偿算法抵消大气扰动。"
她说完,台下有人埋头记录,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
刚才提问的学生又举手:"如果地面站信号弱怎么办?"
"那就反向推导。"她说,"从卫星反馈数据倒推误差值,重新标定本地振荡器频率。这个方法是我跟着陈老师做通信链路测试时学会的。"
说完,她瞥见陈默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