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刚掏出手机,要给实验室打电话,又顿住了。
他手指在水样瓶壁上碰了碰,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了点。
“吃掉?是用微生物分解吗?”
他眉头皱得更紧,语气里带着无奈:“我们之前试过,别提多糟心了。”
“找中科院的团队要了枯草杆菌,能分解有机物,可一碰到青川河的水,两小时就全死了。”
“显微镜下看,全是菌体碎片;后来又试了酵母菌,能吸附点重金属,却分解不了苯类。”
“最后还是跟淤泥缠在一起沉底,清了跟没清一样,白浪费了半个月时间。”
小陈也跟着点头,掏出手机翻实验记录:“对,我上次还拍了照片。”
“酵母菌吸附完重金属,根本没法分离,只能连泥一起挖出来,运去危废处理厂。”
“成本太高了,青川河那么长,根本挖不过来。”
“不是用外来的,是改造青川河本地的细菌。”秦翡拿起笔,在白纸上画了个细杆状。
旁边标上“分解菌(青川河本地)”。
又画了个圆滚滚的球状,标上“吸附菌(青川河本地)”。
还在杆状菌旁边,画了个小外套的简笔画。
“这种杆状的,我之前在黄沙村的水样里见过类似的。”
“本来就住在淤泥里,能分解简单的有机物。我们给它喂点‘改性淀粉’,让它的细胞壁变厚,像穿了件‘小外套’。”
“这样就能把重金属装在里面带出来,还不会被毒死;”
“这种球状的,本来就能吸附一点重金属。”
“我们再给它喂‘酶制剂’,让它能把重金属变成无害的盐,溶解在水里。”
“岸边种点芦苇,就能把盐吸走——两种细菌一起上,坏东西就能全被吃掉,还不留下垃圾。”
小陈赶紧滑动手机查资料,手指在屏幕上戳得飞快。
眉头慢慢舒展开:“秦翡,你说的是不是‘渐进式适应培养’?”
“我之前在《环境工程学报》上看过论文,不用基因编辑,就靠慢慢调整培养基里的污染物浓度。”
“让细菌一点点适应,最后能在高浓度污染里活下来,还能分解它们——这种方法安全,不会让细菌变异,也不会破坏本地生态!”
“对,就是这个思路。”秦翡笔尖点了点纸上的“小外套”。
阳光从百叶窗透进来,在纸上投下细细的影子:“用本地细菌的好处是,它们本来就住在这里,适应青川河的水温、酸碱度,不用重新适应环境。”
“就像教小朋友吃辅食,不用改他的本性,只是慢慢加新食物,不会让他闹肚子;”
“要是突然换外地的菌,跟人突然去高原似的,会‘高原反应’,活不了多久。”
话音刚落,手机响了。
是“林氏医疗-林晚”的连麦请求。
秦翡接起,屏幕里的林晚头有点乱,额前的碎贴在脸上。
她手里捧着个透明培养皿,里面的琼脂透着淡黄色:“秦翡!我跟我爸说了青川河的事!”
“医院的微生物培养室正好空着,无菌等级是万级,能帮你培养细菌!”
“我已经让护士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消了十个培养皿,琼脂是昨天刚配的,没加任何添加剂。”
“你什么时候要,我让司机送过去——对了,康复科有现成的微生物营养液,含氨基酸和维生素,能帮细菌快点适应,不用等太久!”
秦翡赶紧道谢:“太谢谢了,培养皿先送十个就行。”
“生理盐水要无菌的,最好是oo一瓶的,洗淤泥要用。”
“营养液要是有多余的,也送两瓶,先试试浓度。”
“风启科技-陈”的弹幕紧跟着跳出来,字打得又快又稳:“秦翡,风启能提供微型传感器,比头丝还细,直径只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