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林墨就直接去了龙成家具总厂,找到厂长陈枋安。
“陈厂长,我想报名参加七月份的木工工级考核。”林墨开门见山。
陈枋安一看是林墨,立刻笑了:“好啊!小林!我正想着这事儿呢!你的级别早该升了!别说五级,我看六级都可以试一试!厂里绝对支持!报名手续我让厂办立刻给你办!”
虽然他对林墨的能力充满信心,但六级级的说法不过是调侃,毕竟赵山河和他都还是六级木工的级别,他们都知道这其中的难度,这只是对林墨个人的肯定。
“谢谢陈厂长。”林墨微笑,“我报考六级。”
陈枋安略感惊讶,但随即释然。跳级考核虽有风险,但对林墨来说,似乎也不算意外。“有把握?”他确认道。
“有。”林墨的回答简短而肯定。
“好!有志气!那就报六级!”陈枋安一拍桌子,“需要厂里提供什么练习材料或者场地,尽管开口!”
“谢谢厂长,暂时不用。我自己准备就好。”林墨谢绝了。他有鲁班工坊这个最佳练习场,不需要占用厂里资源。
七月的四九城,热浪滚滚。但在比天气更热的,是四合院里每个人心中那团渴望提升、证明自己的火。易中海闭门磨刀霍霍,刘海中天天背诵操作规程,傻柱琢磨新菜式,许大茂擦拭保养他的放映设备,程秀英也在家里默默练习接线头、换梭子的度与精度……
而林墨,则心如止水,再次沉浸入鲁班工坊的世界。
七月的四九城,水木大学校园内,土木系六零级迎来了大二学年的最后一道关卡——期末考试。
与大一基础课时的广泛涉猎不同,大二的课程已深入专业核心。《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地基基础》……一门门课程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位学子的心头。
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人人埋案前,与复杂的公式、艰深的概念做着最后的搏斗。
而林墨却显得格外从容。这并不是源于懈怠,而是厚积薄。过去一整个学期,乃至更久的时间里,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沉浸于图书馆那浩瀚的书海。
那些在旁人看来“纲”甚至“不务正业”的深度阅读——水泥化学、金属晶体学、弹性力学、结构稳定理论——此刻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当同学们还在苦苦理解应力应变曲线时,他已在思考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当大家还在熟悉土压力计算公式时,他已在脑海中构建不同土层条件下的力学模型。课堂上教授讲授的知识点,对他而言不再是孤立需要记忆的条文,而是成为了一个庞大、相互印证的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考场上,他审题清晰,下笔沉稳。复杂的力学分析题,他能迅抓住关键,列出最简洁有效的解题路径;涉及材料性能的论述题,他能结合理论和实际案例,阐述得深入而全面。
那种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他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桎梏,答题自然举重若轻。连监考的老师走过他身边,看到他工整清晰、要点突出的卷面,都不由得多看两眼,暗自点头。
理论考试的硝烟散去,土木系六零级的学子们来不及喘息,便立刻投入了更为紧张充实的实践学习阶段。这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建筑构造》认知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三大部分。
建筑材料实验课,设在工物系专用的材料实验室内。空气中弥漫着水泥粉尘和机油混合的特殊气味。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压力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这些庞然大物,既好奇又紧张。
实验内容包括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测定,砂浆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拌和、试件制作,以及最重要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和钢筋的拉伸试验。
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这是全新的体验。他们严格按照实验手册操作,称量砂石、水泥,计算水灰比,搅拌混凝土时生怕比例出错。
做混凝土试块,振动捣实环节不是力度不够产生蜂窝麻面,就是过度振动导致离析。待到养护天后进行抗压试验时,看着试验机上指针跳动,试块最终爆裂,记录下那个决定成绩的强度数值,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林墨在这里的表现,让指导老师和同学们侧目。
他操作仪器的手法异常熟练和稳定,仿佛早已演练过千百遍。称量材料时,他的手感极准,几乎不需要反复增减;搅拌混凝土时,他对投料顺序、搅拌时间的把控恰到好处,拌合物均匀度极高;制作试块,他捣实的力度均匀精准,做出的试块内部密实,表面光滑平整。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预见性”。在进行钢筋拉伸试验前,他会仔细观察钢筋表面的纹路和色泽,用手感受其质地,便能大致判断其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可能落在哪个区间。当试验机测出的数据与他预估的惊人地接近时,连指导老师都感到诧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你以前在厂里接触过这些实验?”老师忍不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