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四合院木工 >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2页)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2页)

他目光投向窗外,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拔地而起的楼宇:“我们水木大学,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校园建设,那些教学楼、实验室、宿舍,从立项论证、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变更洽商,到最终竣工归档,都留下了完整的档案。这些档案,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建筑建造史’。”

梁先生转向林墨,眼神中带着引导与期许:“你若能申请到学校工程管理部门,调阅一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建设档案,从头至尾潜心研读。”

“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项目负责人,去理解为何如此选址、为何采用此结构、图纸如何深化、施工如何组织、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成本如何控制……沉浸其中,追溯其决策脉络与实施细节。”

“如此,你便能跳出单一视角,真正站在项目统筹者的高度,去把握现代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全貌。这比泛泛地跑十个工地,或许收获更大。”

带着梁带着先生的点拨,迷津后的豁然与一丝忐忑,林墨找到了班主任吴老师。

当他在教研室外的走廊里,向吴老师说明来意,希望能通过系里协调,申请去学校基建处档案室借阅完整的建筑项目建设档案时,吴老师扶了扶眼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诧。

“林墨,你说你要借阅什么?完整的项目建设档案?”吴老师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引得旁边经过的两位助教都侧目看来。

“你……你现在才大四上学期!按照教学计划,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前期调研通常都在大五才开始。即便是那时,也大多是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和图集,像这样要求调阅包含立项、预算、施工记录在内的全套原始工程档案……”

吴老师顿了顿,组织着语言,语气中充满了不解与审视:“这通常是硕士生,甚至是在职工程师进行深度课题研究或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时才会提出的需求。”

“里面的内容庞杂、专业性强,很多原始记录甚至涉及当时的技术决策和内部流程,并非普通的教学参考资料。你一个大四学生,怎么会突然想到要看这个?而且还要看完整的‘留档’?”

也难怪吴老师如此反应。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档案管理严格的年代,一个本科生的此类请求,确实显得过于前和“逾矩”。这已远远出了优秀本科生求知若渴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成熟研究者才会有的行为。

林墨早有准备,他神色平静,语气诚恳地解释道:“吴老师,我明白这个请求有些冒昧。是梁思成先生建议我这样做的系统研读一座建筑从诞生到落成的完整档案,是理解现代建筑项目全局运作、提升综合统筹能力的一条捷径。”

“我近期在自身学习中也确实感到,对宏观层面的项目决策、流程把控认知不足,希望借此弥补短板。”

“梁先生建议的?”吴老师闻言,脸上的惊诧慢慢转为深思。

梁先生在水木的地位和学术眼光毋庸置疑,他能如此指点林墨,本身就意味着对这个学生的极度看重。再联想到林墨过往那些远同龄人的表现——国家级项目参与、出口设计核心、近乎妖孽的木工手艺……

吴老师深吸一口气,重新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沉静得不像话的学生。他意识到,林墨的成长轨迹早已不能以常理度之,或许,常规的教学进度确实已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原来如此”吴老师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你的想法……嗯,虽然前,但志向可嘉。既然有梁先生背书,系里会慎重考虑。这样,你写一份正式的申请说明,阐明你的学习目的和计划,重点提及梁先生的指导。我帮你向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刘副主任汇报一下,看看能否特事特办,协调基建处那边。”

经过班主任吴老师的积极沟通和系里的特批,一周后,林墨终于拿到了系办公室开具的介绍信,获得了进入学校基建处档案室查阅部分非密级历史工程档案的许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档案室位于一栋老行政楼的底层,光线略显晦暗,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油墨和一丝淡淡的防虫药水气味。

高大的档案柜如同沉默的巨人,整齐排列,柜体上的标签标注着年份和项目编号。一位戴着套袖、神情严肃的管理员老师核验了林墨的介绍信和学生证,又仔细交代了查阅纪律才将他引到一个靠窗的固定阅览桌前。

林墨选择调阅的第一套档案,是前几年刚落成的“汽车工程实验楼”。这是一栋功能复杂、兼具教学、科研与实验的中型公共建筑,结构上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预制混凝土板与现浇框架结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当管理员老师将一个沉甸甸的、装满蓝色硬壳档案盒的木箱放在他面前。

他打开第一个档案盒,里面并非只有最终的设计图纸。按照编号顺序,档案内容浩繁而有序:

最初的项目建设申请书,厚厚一叠,里面详细阐述了建设的必要性、功能需求预测、拟解决的科研瓶颈,以及多方案的选址比较分析报告。林墨仔细阅读着那些充满时代特色的论证文字,试图还原决策者当时的考量。

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多轮方案比选讨论记录、初步设计图纸,到反复修改、布满不同颜色笔迹审核意见的扩大初步设计,再到最终的施工图。

他看到了建筑形态如何从模糊的构想一步步变得清晰、合理,看到了结构师、设备工程师如何与建筑师协同,解决管线碰撞、空间冲突等具体问题。一些梁柱节点的设计修改说明,甚至让他联想到古建中榫卯的受力思维。

厚厚的施工日志,记录了每一天的天气、人员、机械、材料进场和施工进度,看似枯燥,却勾勒出项目推进的真实脉搏;

重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涉及到施工顺序、场地布置、安全保障;大量的材料报验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

详细的工程概预算书,让他对那个时代的建材价格、人工费率、机械台班成本有了直观认识;更吸引他的是那些“设计变更通知单”和“工程洽商记录”,上面记载着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各方协商后的处理方案和费用影响。

林墨完全沉浸了进去。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结构或施工的学生,而是尝试扮演项目负责人、设计师、造价员、施工队长等多重角色。

他跟着档案的脉络,在脑海中同步进行着【虚实建造场】的推演,思考着如果自己身处其时其境,会如何决策,是否会做出更优的选择。

喜欢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请大家收藏:dududu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