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木头四合院 > 第93章 培养与撤离(第1页)

第93章 培养与撤离(第1页)

夜晚,南锣鼓巷号院,林家的灯光依旧亮到很晚。

林墨坐在书桌前,对面是刚上初二不久的妹妹林巧。小姑娘摊开物理练习册,小脸皱成一团,盯着那道关于滑轮组省力分析的题目,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戳着。

“哥……这个动滑轮和定滑轮,还有这个什么滑轮组,它们到底怎么省力的啊?为什么挂这里和挂那里,用的力不一样?还有这绳子股数……好乱啊。”林巧的声音带着点苦恼和依赖。

林墨放下手中的教材,温和地看向妹妹。他理解林巧的困境,初二正是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开始深入、逻辑性要求陡增的阶段,对习惯了记忆背诵的很多女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巧儿,别急。”林墨把练习册拉过来一点,“学理科,死记硬背公式不行,关键是要理解它背后的‘道理’。来,哥教你几个法子。”

他拿起笔,开始耐心讲解:

“你看,这是定滑轮,它的‘规矩’是只改变方向,不省力。动滑轮呢?它自己会动,它的‘规矩’是能省一半力,但绳子得多拉一倍距离”

“这是我们要克服的怪物。绳子呢?就是帮我们打怪物的‘伙伴’。”

“记住哥编的口诀:‘定轮转向不动省,动轮省半费距离”

林墨拿出一个新笔记本递给林巧。“以后做错的题,尤其是这种你觉得绕的题,别怕丢人,都抄到这个本子上。旁边用红笔写上:当时为什么错?解题步骤是什么?这道题教会我什么‘道理’?就像哥整理木工笔记一样,这是你自己的‘学习规矩簿’,常翻常看,下次就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摔跤了。”

林墨建议林巧每天睡觉前,花几分钟闭眼回想一下当天理科课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或一道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像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过一遍。

林墨结合林巧的思维特点,将教给林贤的方法做了调整,更强调形象化、类比、口诀记忆和错题归因,弱化过于抽象的纯逻辑推导。

林巧听着哥哥的讲解,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她试着按照林墨的方法,重新画图、数绳子股数、套口诀,果然觉得思路清晰了不少。那道困扰她的滑轮组题目,也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哥,我好像懂了!你这法子真好!比老师光讲公式清楚多了!”林巧兴奋地拿起笔,开始按照“规矩”重新解题。

接下来的几天晚上,林墨都用类似的方法辅导林巧学习物理和化学。林巧本就聪明,掌握了这些符合她思维习惯的学习方法后,进步非常明显。解题度快了,思路清晰了,对理科的兴趣也明显提升。

就在林墨沉浸于设计院的研究和家庭的温馨时,一股不安的暗流开始在南锣鼓巷号院乃至整个四九城的工厂区涌动。

这天傍晚,林墨从设计院回来,刚进中院,就听见二大爷刘海中难得没有训斥刘光天,而是挺着肚子,跟易中海、闫埠贵几个人聚在槐树下,声音压得低低的,脸色都有些凝重。

“……听说了吗?咱们厂子的老毛子专家,开始撤了!”刘海中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可不是嘛!”闫埠贵推了推眼镜,小声道,“我们学校王老师他哥就在技术科,说这几天已经走了两个专家了,剩下的也在收拾东西,看样子待不久了。厂里领导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那些进口的轧机、天车,好多关键操作、维护保养,都指着人家呢!这要全走了,设备趴窝了可咋整?”

易中海眉头紧锁,重重叹了口气:“唉!这事儿闹的!我们新车间那台新上的大型轧辊磨床,就是老毛子专家一手调试的,精密得很!平时有点小毛病都得人家指点。这要是没人管了……这生产任务怎么完成?”

“谁说不是呢!”旁边一个也在轧钢厂工作的邻居插嘴道,“不光是操作,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俄文的,咱们翻译过来的不全,有些关键参数和保养周期,只有专家心里门儿清。这突然一走……”

听着这些议论,林墨心头猛地一沉。老毛子专家撤离!这件事终于还是生了!轧钢厂的困境近在眼前,那么龙成厂呢?

他立刻想到了龙成厂新派一、二车间里那些设备:带锯、压刨、砂光机,还有用于钻孔和简单榫卯加工的单轴立铣……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东方韵律”系列家具的生产效率和精度,是支撑庞大出口订单的关键。

当初引进时,虽然龙成厂的师傅们学习能力强,上手快,但许多设备的深度调试、复杂维护、专用刀具的磨削和更换,乃至一些精密参数的设定,同样离不开当初随设备一同到来的苏方技术人员的指导!

尤其是那几台带锯、压刨、单轴立铣和精度要求极高的砂光机,操作手册同样是俄文为主!

如果苏方专家也像轧钢厂那样突然全部撤离……林墨几乎可以预见后果:设备一旦出现出常见手册范围的故障,就可能长时间趴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刀具磨损后,没有专家指导的精细刃磨技术,加工精度会直线下降;甚至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及时,造成设备严重损坏!这将对龙成厂正在全力冲刺的后续订单交付,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