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经过杨赟飞先前一番雷霆手段的清洗,一些沈渊根本不想要留下的人,早就已经不在朝堂之上了。
不管是那些顽固不化,阻碍新政推行的顽固派,还是那些作恶多端,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都已经在杨大将军的雷霆震怒之下,被彻底肃清。
沈渊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黑压压跪着的一片官员,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轻轻抬手,示意众人起身,温和的说道:“众卿平身。”
登基之后
沈渊登基之后,昭告天下,改国号为“华”。他站在高高的祭坛上,庄严宣布新朝的到来。
苏城早就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繁华,街市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百姓们对于龙椅上坐着的究竟是谁其实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那个人带来的天下会是怎样的天下,能否让他们安居乐业,过上太平日子。
比如说新朝的赋税是比前朝更重了还是更轻了,比如说新帝有没有发布什么跟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政令,像是田地分配或者徭役征发之类的。
沈渊登基之后,立刻进入了勤政的状态,在短短几天之内,连续颁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就是封后的圣旨,封岳云溪的妹妹岳黎清为皇后。其实就是封岳云溪为后,只不过是用回来本名
第二道圣旨则是论功行赏,对所有参与平叛的将士进行封赏。其中,杨赟飞因功勋卓著,被册封为护国大将军。
第三道圣旨并非大赦天下,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赋税问题。圣旨中规定,免除包括苏城在内所有城市一年到三年不等的赋税。
受战乱影响较轻的地区,免除一年赋税;受战乱影响中等的地区,则免除两年赋税;而那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地区,则可以免除三年赋税。
老皇帝和之前的先帝们,都更偏爱文臣,武将的地位相对较低。而沈渊登基后,人们明显感觉到,他对待武将的态度截然不同。
他如此重视杨赟飞,甚至封他为护国大将军,这足以证明沈渊对武将的重视。所以大家猜测,新朝要么会文武并重,给武将和文臣同样的重视。
要么会更加偏向于武将,毕竟沈渊本身就是武将出身,戎马倥偬半生,最终以武力平定天下,结束乱世。
苏城的官员们心思各异,原本见新帝如此年轻,心中还存着轻怠之意,暗自揣测着沈渊是如何收服杨赟飞这员猛将的。
得知沈渊先前在京都的名声后,不少官员更是觉得这位新皇不过如此,不足为惧。
但事实证明,苏城的官员们的确想错了。他们起初轻视沈渊的年轻,但是两个月下来,沈渊虽未杀一人,却令所有官员心生敬畏,言行谨慎。
沈渊是个极注重效率的人,他常说:“今日事,今日毕。”所以,但凡朝中需要决断的事务,他从不拖延,务求立刻处理。
而且,他给官员的机会也十分有限,“能力不足者,朕不养闲人。”他曾如此警告众臣。第一次办砸了,他会再给一次机会;
第二次再犯,他还会网开一面;但若是第三次依然如此,那便直接罢官免职,降级都算是轻的。
短短两个月,从官员到百姓,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明白,这位年轻的皇帝不好糊弄。
不仅如此,大家还发现,这位新皇陛下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出身门第这些东西在新朝并不好使。
比如说,早朝的时间就被沈渊直接改掉了。“以前啊,我们这些官员天不亮就得爬起来,”一位老臣跟同僚抱怨道。摸黑到皇宫外面候着,真是遭罪。”
另一位官员深有同感地附和:“可不是嘛,站得腿都麻了。”现在好了,皇上改了规矩,早朝时间定为朝八晚五,我们不用再起个大早了。
早朝时间改为朝八晚五之后,官员们不必再摸黑起床,匆匆忙忙赶去上朝,他们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
在家中慢条斯理地享用完早饭,与家人闲话家常几句,这才精神抖擞地去上朝。
更重要的是,沈渊还规定官员们每七天至少可以休息一天到两天,如此一来,他们不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工作效率也比从前大大的提高了。
如今的衙门里,各司其职,官员们埋头处理公务,认真核对卷宗,一丝不苟地执行着皇帝的政令。
之前那些偷奸耍滑、浑水摸鱼的官员,要么痛改前非,开始认真做事,要么已经被撤职查办,再也无法尸位素餐了。
皇帝对官员们赏罚分明,官员们自然不敢怠慢,将同样的标准应用到下属身上。
更何况,新朝还设立了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官员们的行为,这使得官员们更加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个监察机构与恶名昭彰的锦衣卫截然不同,它只负责监督百官,并无生杀予夺之权。所有处置权,依旧归朝廷各部门所有。
正因为有了这个监察机构,苏城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各部门官员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如今苏城各个部门才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政推行后,一些原本习惯了懒散作风的官员叫苦不迭:“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天天像陀螺似的转个不停!”
另一位官员附和道:“可不是嘛,以前还能偷个懒,现在是一点空闲都没有了!”
但为了保住乌纱帽,这些官员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习惯,开始勤勉工作,甚至比以往更加努力。
百姓们茶余饭后议论纷纷,都说这新朝气象一新。“以前那些纨绔子弟,在大街上横行霸道,现在可安分多了!”一位大婶跟邻居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