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五旬男子是什么意思 > 第34章 粮站里的算盘声(第1页)

第34章 粮站里的算盘声(第1页)

凛冽的寒风像刀子,刮得人脸皮生疼。通往公社粮站那条冻得硬邦邦的土路上,李凤兰一家,像一支沉默的行军队伍,在灰蒙蒙的天色下,艰难地跋涉着。

老大王大柱和老二王二强,一人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面装着高粱和谷子,压得他们腰都直不起来,呼哧呼哧喘着白气。老四王四喜和老六王六子,合力抬着一个更大的麻袋,里面是金黄的苞米棒子,两人吭哧吭哧,脚步踉跄。赵春花和张秀芬,各自挎着个包袱,里面是分粮的底单(按了手印的)和一些干粮。李凤兰走在最前面,,裹紧那件露棉絮的旧棉袄,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粮站那排灰扑扑的平房。

没有吵闹,没有抱怨。只有沉重的脚步声、粗重的喘息声,和麻袋摩擦出的“沙沙”声。空气里弥漫着粮食的土腥气和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

粮站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各村各屯交公粮的社员,背着、扛着、推着独轮车,脸上都带着愁苦和麻木。空气中混杂着汗味、尘土味和粮食特有的气味。

李凤兰没去排队。她领着家人,径直走到粮站办公室门口。办公室门开着,里面烟雾缭绕,几个穿着蓝布制服、戴着套袖的粮站工作人员正低头忙活着。角落里,生产队会计张有福正点头哈腰地跟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说着什么,手里捏着那沓任务单。

李凤兰站在门口,一双眼睛扫了一圈,最后落在张有福身上。她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尊沉默的石像。她身后的儿子儿媳们也停下脚步,放下麻袋,默默地站在她身后,像一道沉默的墙。

张有福一抬眼,看见门口的李凤兰一家,尤其是李凤兰那双平静无波却像淬了冰的眼睛,心里“咯噔”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额头上“唰”地冒出一层冷汗!

“李……李婶子?你们……你们咋来了?不是……不是让你们过两天……”张有福赶紧迎出来,声音有点虚。

李凤兰没看他,目光越过他,看向办公室里那个干部模样的人:“同志,我们是小兴屯李凤兰户。来交公粮。”

干部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看了看门口这一大家子,又看了看地上那几大麻袋粮食,点点头:“哦,小兴屯的?进来吧,过秤登记。”

“等等!”李凤兰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办公室的嘈杂。她从赵春花手里接过那张折得整整齐齐的分粮底单,展开,又拿出张有福给她的任务单,双手递到干部面前。

“同志,麻烦您。”

“我们要求……”

李凤兰的声音平静得像结了冰的河面,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当面核对一下任务单和队里的留底记录。”

“看看这六百八十斤公粮……”

她一双眼睛扫过张有福那张瞬间煞白的脸:

“……是怎么算出来的。”

“轰——!”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几个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惊讶地抬起头。交粮对账?这要求……少见!

张有福的脸,“唰”一下变得惨白如纸!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浸湿了油腻的衣领。他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了,不出声音。

干部愣了一下,接过两张单子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李凤兰那张布满皱纹、却异常坚定的脸,皱了皱眉:“核对记录?为啥?”

李凤兰没看张有福,一双眼睛直视着干部:

“同志,去年遭虫灾,收成差,公粮五百斤。”

“今年收成好,公粮六百八十斤。”

“涨了一百八十斤。”

“我家分粮八百斤,七口人,刨去口粮种子,剩不下三百斤。”

“交六百八?”

李凤兰的声音陡然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悲怆:

“……交完粮,全家就得扎脖儿(饿死)!”

“这账……”

她枯瘦的手指点了点任务单:

“……得算明白!”

“不能稀里糊涂……就让我们把活命的粮……扛来!”

“扛来了……”

李凤兰一双眼睛扫过地上那几大麻袋粮食,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也扛不起一家老小的命!”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格外刺耳。

干部看着李凤兰,又看看她身后那几个沉默却眼神倔强的儿子儿媳,再看看地上沉甸甸的粮袋,脸上的神情凝重起来。他转向张有福,声音带着公事公办的严肃:“张会计?怎么回事?把你们队的留底记录拿来!当面核对!”

“记……记录……”张有福腿肚子都转筋了,声音抖得不成调,“在……在队里……没……没带来……”

“没带来?”干部眉头拧得更紧,“那就现在回去拿!粮站等着收粮!没工夫耽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